龍七公:車流量遠遜預期 大橋恐成港包袱

耗資千億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幾經延誤和超支,終可在明年通車。現在粵港澳三地政府正就車輛配額、大橋收費進行最後安排。但是,大橋通車後不代表香港就可以甩掉財政負擔。以目前情況來看,大橋車流量必定遠低於預期,橋費收入或沒法負擔融資利息開支和大橋保養費用,香港隨時要面對一個無止境的財政包袱。

大橋規劃期間,三地政府曾委聘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預測行車量,以評估對三地的經濟效益。這份在○八年所作的報告,預計通車初期會有約五成車流為私家車,通車首年大橋每日交通量為九千二百架次,到三五年預料增至每日三萬五千七百架次。但是,運輸及房屋局今年九月向立法會提交補充文件,罕有地明言大橋開通初期車流量會比研究報告之預測為低,但無交代最新預測數字。

入不敷支 沉重負擔

事實上,近幾年香港陸路跨境車流量並沒有明顯增長。根據運輸署的資料,一二、一三年平均每日跨境汽車為四萬二千多來回架次,一四、一五年跌至平均每日四萬一千多來回架次,一六年才回升至四萬二千多來回架次,今年截至九月份平均每日為四萬三千多來回架次。由此可見,香港的跨境車流量已進入平穩狀態,不可能再出現井噴式增長。港珠澳大橋如何能在三五年達到每日三萬五千七百架次,實在成疑問。

政府錯估跨境車流量早已有之,實施一地兩檢的深圳灣口岸,開通十年來車流量一直遠低於估計,在開通首年車流量日均只有三千一百多來回架次;一六年日均升至逾一點一萬來回架次,但仍只佔預期中的逾六萬架次不足兩成。

香港運輸業界認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可吸引現時經深圳灣口岸赴珠海的車輛改用港珠澳大橋,但是深圳灣口岸的車流量已是捉襟見肘,幫助有限。至於新增的港澳車輛,因澳門負荷有限,開放配額很少,根本起不到關鍵作用。

目前香港要為港珠澳大橋整項工程支付近一千二百億元,當中包括位處內地的大橋主體工程,以及香港接駁道路及配套工程費。按照當年的融資安排,大橋主體工程由三地共同承擔興建,資金來源包括銀行貸款和三地政府出資,香港負擔約百分之四十三。大橋通車後,若收入不足以償付貸款和保養費用,必定也要三地政府分擔,香港將要負責大部分。

要提升大橋的收入,就必須增加車流量。而開放私家車使用大橋,是提升車流量的最佳方法。但是,香港私家車北上意欲不高,試行五年多的粵港自駕遊(第一階段)反應並不熱烈,平均每日使用配額不足六個。讓內地私家車來香港又如何?首先,香港地方有限,承載不了太多內地私家車;其次,香港仇視內地人的社會氣氛,令內地許多車主卻步。粵港自駕遊(第二階段),即廣東省私家車南下香港,至今仍推出無期,就知道開放內地私家車來港的阻力。

面臨競爭 宜早謀劃

珠海市政府似乎已見到大橋前景的艱難,正提出一個大膽想法:從珠海出發的車輛駛過大橋後,穿過海底隧道,到達專為觀光而建、仍屬廣東境內的人工島,然後掉頭返回,這樣就不用到香港,就毋須香港批准。這些想法背後其實是開發駕駛旅遊,有其賣點,但能否成事,仍有許多問題需解決。

珠海尚且如此進取,香港作為大橋主要持份者,更應該有危機感。在二四年,深圳通往中山的深中通道將通車,香港若不善用這幾年將大橋車流量鞏固下來,屆時面對深中通道的競爭,情況會更令人憂慮。香港這逾千億元的投資究竟是帶來一個使用率低的口岸,還是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機遇?就要看香港政府能否及早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