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地專家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會,他們都對香港有所期望,我的傾向卻是相反。一個很簡單的理由:過往粵港、穗港、深港的合作會議,內地一方事前事後都依靠專家作大量的調研工作,提供給政府作討論的理論與實踐的依歸。香港政府的參與,只是少數政務官,與內地有大批專家支援形成巨大的對比。此所以在過往合作裏,提議的大部分是內地一方,港方不是附和便是簡簡單單的提出少數意見。回歸以來的經驗已經使廣東省及珠三角官員很失望。
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省提出,積極游說中央接受。有關的討論在專家的層次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學者參與討論也有一段時間。但今次列為國家政策,廣東省的看法已經改變,對香港期望已小,主要考慮珠三角的發展,把香港拉在內,目的是增加中央政府採納的機會;背景是中央政府擔心香港未來的發展,希望廣東省與珠三角各地政府扶助。但是,結果是熱臉貼上冷屁股,香港在中央督促下簽署了框架協議,關鍵是特區政府有否政策配對。很可惜,我們聽到的還是特區政府官員與建制派精英重複着殖民地英國人的說法,可卻不知這些傳統優勢早已被缺乏投資、缺乏創新所侵蝕、磨損。
香港在珠三角的定位仍是幾十年不變,不理會世界變了、中國變了。中央政策組改組,特區政府更不重視政策研究,還是讓政務官等人東抄西抄地把一些普通常識羅列。從香港的創新政策不成創新、也不成政策,便可窺見。香港早晚跌出珠三角中心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