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落實「新農業政策」,去年設立五億元「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惟推出至今近一年,仍然是零項目獲批。有意申請者批評手續繁複,門檻高得令傳統農戶「得個望字」;有申請者已遞交逾百頁文件,卻因審批緩慢,項目要無限期延遲。有基金諮詢委員會成員踢爆,基金「零審批」全因漁護署遲遲未開會審議所致,近日才召開第二次會議審議申請項目。立法會議員直斥漁護署處事官僚,基金審批龜速,對農民支援不足。
「我哋好在有其他項目支撐營運,如果真係好等佢筆錢,應該唔會等到。」綠芝園項目總監譚嗣籇數年前開設室內種植場,以「無土水耕」及「魚菜共生」種植沙律菜,今年初,他夥拍兩間大專院校,計劃舉辦魚菜共生技術的教育活動,並就每個項目向農業基金申請數百萬元資助,惟至今未獲答覆,「我交咗百幾頁紙,漁護署係有人搵過我,但問番我五十幾條問題,答完又無晒消息,時間表又無。」
農業基金於去年推出,資助本地農業項目及研究。譚嗣籇坦言,廿一頁申請表中,計算預期現金流量的部分最花時間,要求項目有經濟回報亦不合理,「呢啲問題唔係傳統農民可以答到,結果就幫唔到佢哋,亦無助推動更多人復耕。」其計劃項目原定九月展開,並已購置部分設備,惟資助遲遲未批,現時只能無限期延遲。
「我哋農民揸鋤頭又唔係揸筆,邊識填嗰啲表格!」香港新界本地農協會主席黃七娣稱,原有意申請基金,但因手續繁複而卻步,她又指基金以「一元對一元」配對形式發放資助,傳統農民根本無法豪擲大筆資金來換取資助。有農民亦指基金以持續發展為方向,偏向高科技及現代化項目,並非目前普遍農民作業模式,影響申請意欲。
反觀漁護署一四年中推出同為五億元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雖然被評審批「龜速」,但半年後亦批出首兩個項目。基金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環保協進會義務總幹事邱榮光表示,按照程序,申請個案會先經漁護署核實資料,一般三至六個月內便交上諮委會審議。不過,有農業基金諮委會的成員向記者透露,漁護署於去年底邀請成員校對申請文件範本,直至近日才獲通知舉行第二次會議,審議十六份申請中其中兩份。
「班農民點會識寫一份符合可持續性嘅申請書出嚟?」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批評,漁護署未有在基金申請上向農民提供充足的支援,普遍農民對持續性發展缺乏認知,難以申請農業基金發展高科技農業。他又指,由漁業基金到農業基金,港府的官僚體制均無改變,是造成審批緩慢的原因,建議高官為基金拆牆鬆綁,並檢討申請門檻是否過高。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自農業基金成立後,基金諮詢委員會舉行了兩次會議,而基金至今共收到十六宗一般申請,於本月二十二日第二次會議中,審議了兩宗申請,其餘十四宗正在處理中。發言人指處理基金申請項目所需時間取決於多項因素,所有個案將提交予基金諮詢委員會考慮,而審批進度則視乎個別計劃的內容及申請人提供的資料而定。
圖:吳啟偉、朱偉坤
文:林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