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牛肉乾」豈能解決泊車位不足

政府擬於明年大幅增加俗稱「牛肉乾」的交通違例罰款,將由以往的三百二十元及四百五十元調升至四百八十元及六百八十元。當局聲稱透過提高罰款,打擊日漸嚴重的違泊現象,從而紓緩個別地區交通堵塞的情況。然而,問題癥結不是在於司機守法的意識,反而是市區泊位供不應求。在雷厲風行的執法手段下,到頭來是否能解決交通問題,還是在增加特區不必要的民怨?

市區車位 不斷減少

現時,全港登記的車輛數目達到七十二萬輛,但泊車位供應卻只有七十二萬四千個,剛好超過全港車輛的總數。按常理推斷,一般私家車需來往居所及市區目的地,即使其住宅能確保常設的泊車位置,但當到達市區後就往往會遇到「一位難求」的情況。除非全港所有汽車均是靜止不動,否則略高於登記車輛的泊車位數字,根本就是嚴重供不應求,當局毫無理由對此坐視不理。

更甚者,全港人口現正不斷上升,尤以新界的增幅最為急速,區內近年有多個住宅項目相繼落成,增加交通承受的壓力。有市民曾反映,部分港鐵站設有轉乘車位,原本設置目的是讓居於偏遠地方的人士,能將車輛停泊於港鐵站旁,再利用鐵路系統前往市區,減少連接市區公路的車流。不過,近年來即使是早上八時多,各港鐵站的泊車位置均告爆滿,不少駕車的上班族只能直接驅車前往辦公地點,不但使泊車轉乘計劃不能奏效,更間接地增加市區車位的壓力。另外,部分領展的停車場近期亦不斷加租,居於附近的職業司機別無他法,只能硬頭皮繼續租用,又或將車輛停於晚間車流較少的路旁,但又需承擔保安或「被抄牌」的風險,使其真的進退維谷。

在此必須再三重申,本港違泊問題不是源於道路使用者缺乏守法意識,而是泊車位置供應的不足。舉例來說,中西區一直是停車位置嚴重缺乏的地方之一,但美利道多層停車場於五月初因重建的緣故,停止向公眾提供時租車位,頓時使區內失去原有的三百多個泊車位置。

多種方案 尋找出路

事實上,許多市區的車位近年來不斷減少,而當局卻一直置若罔聞,還在堆砌數字報告全港車位於五年內增加約兩萬三千個。然而,根據運輸署的資料,期間所新增的車位大都集中於新界地區,包括西貢、元朗及大埔等,反而車流和人流最為集中的油尖旺區卻錄得下跌的數字。此外,於當局所提供的數目中,部分是將某新落成住宅的訪客車位亦納入計算,但實情是公眾根本難以進入該等私人地方停泊車輛,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環觀全球各地,泊車位置供不應求不是香港獨有的難題。我曾在日本見過其停車場設有大型的高空旋轉支架,能讓多輛汽車在有限的面積內垂直交替停泊,而香港是否可將相關的技術加以引入?此外,民間多年來一直倡議智能泊車系統,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實時獲悉最新空位資訊,有助減少路上等待停泊的車輛,而相關部門又能否願意投放資源研發?另一邊廂,如當局進行重建而暫停部分車位供應時,不妨先在附近尋找空地作為臨時替代停車場,以免於重建期間使該路段出現堵塞。最後,若要轉乘計劃運作良好,運輸署就應在需求殷切的港鐵站外,大幅增加停車位的數目,並提供足夠誘因讓駕車者進行轉乘,方能降低駕車者對市區泊位的需求。

凡此種種,皆是政府可行的方案,毋須一意孤行地只向罰款的措施中尋找出路。若然忽略市民需求而讓罰款先行,屆時使駕車者進退兩難而職業司機無以為繼,那豈不就是當局訂立「惡法」自討沒趣?如果政府堅持如此捨難取易,那真希望各位車主能夠自求多福,做好讓個人預算成為庫房新增收入的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