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的施政縮影,其中一個是不時予人落後於形勢的感覺,有時還可以時間換取空間去補鑊,但更多的是因雷聲大雨點小,在錯失時機後,有關政策被迫叫停或大幅度修改,才可以重回正軌。
美食車先導計劃就是典型的例子,該計劃自今年二月正式營業,經營者已是怨聲載道,據報是涉及場地的選址客流量不足,嚴重影響生意,加上計劃限制多多,導致早陣子出現「第一滴血」,有經營者退出計劃。至近期,政府終於急推「救亡」措施,包括由下月底開始,抽中較遜色場地的經營者,在科學園及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辦活動時可優先選擇到該址營業;而到十一月,當局更會加推尖沙咀科學館選址。
政府這次「救亡」有兩點啟示:第一,當局變相遲來的承認個別場地位置欠佳,這亦應驗有政黨獻計一早應開闢更多旅遊區,甚至劃出指定區域予美食車進駐,以提振美食車的生意,繼而成為本地品牌。
第二,美食車因時制宜轉場,其實是應有之義,放諸外國時空,以上例子更比比皆是,因為美食車的流動性就是其生命所在。
同一施政縮影亦似曾相識,數碼聲音廣播早前在參與者輪流歸還牌照下,進一步凸顯政府閉門造車的惡果。眾所周知,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早年已宣布停止數碼聲音廣播,而當局由提出構思到實際推出經過長年累月,面對其時網絡電視崛起,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均不存在,政策全面失敗的答案或早已寫在牆上。
閉門造車導致重複犯錯,是執政者的大忌,取而代之應秉持戒慎恐懼、與持份者共同想通想透的態度,真正創造出多贏的局面。誠然,這個理論只是政治ABC,奈何政治的門外漢何其多,走入熱廚房者理應放下精英心態,摒棄走過場的聽取意見作風,才可望走出施政困局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