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緩和不等於和解

特首選舉結束不足一個月,政治氣候出現大幅度變化,由各方大放狠話攻訐,到近日大吹和風,實在令人意想不到,建制和泛民都有意願向對方釋出善意,最新圍繞「公民廣場」這塊「禁地」,紛紛建議下屆政府重開,認為有助緩和政治氣氛。

選舉前建制與泛民壁壘分明,互不相讓,記憶猶新。林鄭被狠批為梁振英2.0,被泛民視為有可能更加強硬,進一步撕裂社會的危險人物。曾俊華則被建制視為獲泛民支持、有西方背景,欲奪取特區管治權的野心家。

有趣的是,在主流民意厭倦政治鬥爭無日無之,期望香港重新出發的情緒明顯上升之下,泛民感受巨大壓力,即時叫停遊行,採取觀望態度,讓各方鬆了一口氣;而新特首林鄭亦強調重視「修補裂痕,解開抑鬱」是當下首務,又表示可考慮擱置TSA,明示與現政府切割,令公眾耳目一新。

值得注意的是,林鄭獲得中央信任及全力支持,在組班上有較大自由度,包括吸納泛民入閣,可見中央對促進和解的新思維,這個重要的新訊息,對政界的影響不容忽視,對各方吹和風產生強大推力。

政治氣氛緩和,泛民與建制向對方釋出善意,努力值得肯定,也得到民意認同,毋庸置疑。但緩和不等於和解,善意可否獲得合理的回報,尚待觀察。和解需要理性作為基礎,而非機會主義式的小動作。各方要為香港的長遠利益認真反思,總結經驗及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