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春期間因小販執法糾紛引發旺角暴亂,令人猶有餘悸,正當新一年即將來臨之際,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公布計劃將旺角麥花臣球場闢作熟食小販區,在大年初一至初三讓小販擺賣,不難令人聯想政府欲藉此一「懷柔」政策,避免亂事重演。不過,隨着油尖旺區議會反對,小販墟市可能要另覓地點。
儘管高永文否認設立小販墟市跟旺角暴亂有關,但事實勝於雄辯,市民希望在大時大節時懷念一下昔日本土風味並非今天的事,政府卻一直置若罔聞,如今突然網開一面,怎麼可能跟旺角暴亂無關?姑勿論如何,港府回應民意當然是好事,而且如果今次先例開得好,日後得以繼續發展夜市,不僅可以帶旺本地消費,更可成為遊客必到的旅遊景點,台灣、新加坡和曼谷都是當中佼佼者。
問題是,投資成本到底要多少?高永文明言麥花臣球場的熟食小販區不能明火煮食,須改用電磁爐,而且所售的預先煮熟食物須來自持牌食物製造廠或其他合法來源。這意味沒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的經營者只能販賣可翻熱的食品,除了風味盡失,亦增加了小販成本。再說,當局預計入場小販數目只有四十個,規模有限,對市民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不言自明。
有人計過,引入美食車需要最少五十萬元,而維園年宵熟食檔的投標價今年更創出逾八十萬元的天價,如果小販墟市將入場門檻定得太高,對於小販是強人所難,對於一心想重溫「篤魚蛋」的市民也是興味索然。如果港府今次搞得唔湯唔水,小販依然走到朗豪坊一帶擺檔搵食,當局欲以此製造和諧氣氛、避免旺角暴亂重演的如意算盤就未必可以打得響了。
近年有不少聲音要求當局重發小販牌,食環署亦算從善如流,率先向五個觀塘區補鞋匠發出牌照,但說到熟食小販牌照,始終不能不顧及食物衞生和道路安全問題。事實上,小販牌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產物,當時人口漸多但經濟並不發達,為了鼓勵基層自力更生,因而有此決定。
及至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港英政府亦停發牌照,直至回歸前後市政局提出「牌照回購」,為不肯退回牌照的小販提供優先上街市的機會。可以看到,小販牌由發出至收回是為了配合社會發展。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社會和經濟結構跟五、六十年代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在講求食物衞生、環境舒適的今時今日,不再發出小販牌特別是熟食小販牌,絕對可以理解。何況如果當局重發小販牌照,對於打開門捱貴租的小商戶又是否公平呢?
不少人歸咎於地產霸權令租金高企,百物騰貴,倘基層市民連做小販擺街邊自食其力的機會也沒有,自然民怨加劇,亂象叢生。這確是實情,但並非香港獨有,而是所有發展城市都有類似問題,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結果。政府的責任就是搞活經濟,增加就業機會,而不是一味開倒車,重發小販牌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香港早就不是當年的香港,隨着社會進步,許多舊事物無可避免遭淘汰,只能留在記憶裏。無牌熟食小販也是如此,一旦政府一本正經規管起來,必然變質變味,市民亦未必受落,天水圍天光墟改為政府規管的天秀墟後門庭冷落就是一例。其實,筆者認為在新春期間執法部門如能高抬貴手,只在旁邊維持秩序,讓小販做三兩日生意,市民亦能一嘗久違的滋味,才是雙贏。新春佳節大家都求個好意頭罷了,實在無必要事事執到正,官老爺更無必要擺出與民為敵的模樣,讓搞事分子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