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缺乏完善的精神衞生政策,令精神病康復者欲重投社會困難重重!有社區組織指出,政府及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社區支援、住宿和就業服務均不足,即使病患者康復,面對種種歧視目光,亦難融入社會,曾有康復者於廿多歲時病發,當病情趨穩定後,花上十年時間,至今四十歲仍未找到全職工作。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本港生活環境壓力大,部分市民受情緒困擾初期,未必意識到有需要求助,到需要求診時,還得等候兩年或以上,「等得太耐,病情有機會已轉差或惡化」。他又指,政府往往將社會復康服務外判,同時欠缺足夠支援,加上社會普遍對精神病患者存在歧視,令病患者在復康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即使康復,亦難融入社會。
彭鴻昌說,曾有精神病康復者廿多歲時病發,當病情趨穩定後,四十歲仍未找到全職工作;亦有康復者申訴指,部分職位申請表要求求職者填寫是否有長期病患或殘疾,當他誠實填寫曾患精神病,即連面試機會也沒有。彭認為,政府應帶頭設立精神健康公署,邀病患者家屬及公眾參與,監察政府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支援措施。
新生精神復康會行政總裁游秀慧認為,部分市民對精神病患者存有誤解,建議政府對公眾加強反歧視教育,助康復者重投社會工作,同時將精神健康課程納入中小學課程內,從小加強學童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