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港美夢成空 哀香江日暮途窮

曾幾何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如磐石,被外國傳媒形容為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齊名的「紐倫港」,港府為此沾沾自喜,前特首曾蔭權爵士甚至誇言金融業可以養活一千萬人;然而好景不常,隨着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各項國際排名跌跌不休,「紐倫港」已成為一枕黃粱。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顯示,香港由第三位跌至第四位,新加坡後來居上佔據三甲位置,倫敦及紐約則繼續穩居首兩位。有關排名是根據全球各個金融中心的營商環境、金融體系發展、基建、人才資本、聲譽等各方面作出評估,參考了二萬四千多份報告,計算一百零五個項目而得出結論,香港被摒出三甲位置,意味着營商環境不斷退步,金融中心地位搖搖欲墜。

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失去「紐倫港」地位,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意料之中。近年香港發展停滯不前,原有優勢逐漸消失,除了勉強保住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項虛名,其餘國際排名幾乎全線下跌。在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香港只能排於第七位,遠遠落後於坐第二把交椅的新加坡,其中金融市場發展評分由首位跌至第三位,而創新方面的評分更跌至二十七位,已是一個明顯的警號。香港的優勢本來僅剩下金融業一項,如今連這方面也輸給新加坡,「雙城記」競爭以香港完敗告終,既令人慨嘆,也令人無奈。

最可悲的是,香港不僅距離新加坡等國際競爭對手愈來愈遠,即使與內地城市比較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根據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深圳去年已奪走香港保持十多年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第一桂冠,而在今次「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也急升六級至十六位,可見內地城市全面超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作為傳統強項的金融業尚且不斷被蠶食,香港到底還有多少老本可以吃,不能不令人懷疑。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香港淪落到如此地步,是許多因素造成的,包括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等等,而且都是存在已久的老問題,如果當局能夠及早正視,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問題絕不至於惡化到今日的地步,奈何港府蹉跎歲月,一直沉醉於「紐倫港」美夢,坐而論道,無所作為。毫無疑問,如果香港不是根基深厚,競爭力只會跌得更慘,國際排名只會跌得更低。

當然,除了經濟方面的因素,社會愈來愈政治化也是導致香港日益沉淪的主要原因。香港回歸後深陷政治泥沼,爭拗不斷,內耗不已,幾乎沒有一日安寧。港府施政混亂,烏龍百出;立法會淪為垃圾會,拉布流會成為常態;司法機構則顛倒黑白,助紂為虐。三權分立變成三權惡鬥,互相監督變成互相拆台,整個社會烏煙瘴氣,加上近年激進勢力抬頭,本土化和港獨思潮氾濫,更是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

前有勁敵 後有追兵

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有人歸咎於沒有民主,有人將普選視為靈丹妙藥,其實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新加坡被稱為威權國家,政治體制備受西方人士詬病,但並不妨礙其各方面的發展;反觀香港當年在港英管治下幾乎沒有民主,也能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並一度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回歸後循序漸進發展民主,各方面卻不進反退。可見一個經濟體是否成功,關鍵不在有沒有民主,而在於政府管治能力的高低以及社會是否安定。

正如古人所說,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港府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正是所有亂象和矛盾的根源。就以假難民問題為例,港府中門大開,引狼入室,使香港淪為難民港和罪惡城,倘若不是傳媒發揮第四權天職,鍥而不捨踢爆種種亂象,當局也許至今還不肯正視問題。面對假難民問題愈演愈烈,高官承諾檢討政策堵塞漏洞,可惜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採取任何有效措施,對各界要求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的呼聲固然置若罔聞,對設立禁閉營的建議也當成耳邊風。港府無知無覺無神經,連假難民問題也解決不了,香港失去金融中心三甲位置又何足為奇。

最諷刺的是,梁振英政府當初帶着「穩中求變、適度有為」施政理念上台,市民曾寄予一定的期望,轉眼將近四年過去了,只見管治班子濫竽充數,寸步難行,淪為徹頭徹尾的跛腳鴨,自身尚且難保,遑論適度有為。怕只怕,香港前有勁敵,後有追兵, 隨着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的金融市場日趨成熟,香港不僅將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遲早連中國金融中心也保不住。實際上,香港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正不斷萎縮,由回歸之初近兩成跌至目前不足百分之三,再過十年八年比重更將進一步跌至百分之零點三,以這種微不足道的經濟規模來維持金融中心地位,只能是緣木求魚,一廂情願。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元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描述了世事無常、繁華落盡的寂寞與悲涼,這何嘗不是今日香港日暮途窮、獨自憔悴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