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欠缺查找不足的社會

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醫生跌倒、警方介入成為了焦點。有人提到校委會成員位位事業有成,對香港貢獻良多,故學生衝擊不禮不智……不過,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就算當日坐在會議室內的只是平民百姓,也不應該被暴力衝擊、被包圍,甚至連有人受傷亦要獲批准才離開。

這個情況令我想起違法佔中時的一幕,一位在立法會做清潔工作的婆婆,哀求佔領人士「開閘」放人,希望能開工賺取日薪。不過,當時一位守着通道的佔領年輕人卻不予「批准」。無論事情背後的意義有多大、道理有多強,只要去到過火的地步,就會弄巧成拙,難以得到認同。

台灣剛剛有一名學生疑不滿教育部推出新的課程綱領,竟然自殺身亡。這一宗固然是悲劇,亦是一個警惕,令人擔心激進、激烈的手段,將會變成常態、變成唯一,那無論行動的動機如何有道理,對香港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們不容忍這些激烈的行為,亦不能容忍製造這鬥爭的氣氛,不應將鬥爭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在平和的社會,我們可以坐下來討論,解決問題;在鬥爭的時候,則任何事情都會變成問題,雙方無意解決,只為將對方擊倒。這個情況之不理想,不單在於將社會推向兩極。最大的問題,是在鬥爭的時候,往往缺少了自省的氣魄,錯的永遠是對方,正確的永遠是自己;在更惡劣的時候,甚至明知錯的是自己,亦不當一回事,只管鬥贏對方、擊倒對方,一切在所不惜。

今天,社會有很強烈的鬥爭氣氛,只堅持自己如何如何地正確,卻沒有「查找不足」的氣量。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真正的智者,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無知!」實在適合今天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