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成功因素取決於官員質素

昨日我在本欄撰寫《官員勿錯過一帶一路良機》一文,希望官員抓緊機會,別只陶醉於「國際金融中心」這金漆招牌,才能令香港置身於「一帶一路」之內。我的文章,在官員眼內,可能被視如無物,但巧合地,《人民日報》海外版亦於昨日發表評論文章《輿論熱議「一帶一路」,香港找到更大的「用武之地」》,鼓勵香港在這策略下找尋機遇。我相信,相關官員應會認真看看吧!

該篇對香港官員的「鼓勵」先指出,香港地處「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地帶,「是中國向海的南大門,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於香港五小時機程範圍之內……」單是這一點,實際是對香港一些官員的當頭棒喝。在爭取保留土瓜灣南宋古井一事上,我跟不少官員提過,我們看的不是一個古井,而是整個歷史論述,一套有別於以往英國殖民地刻意營造的「小漁村」論述。

我們應藉新的歷史論述,藉一些能證明香港在宋朝已有繁盛經濟元素的歷史文物,將香港實在地置於「海外絲綢之路」平台。一來,可增加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二來,加強置於海上絲路平台之經濟效益,我更提到福建泉州主動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海上絲路認定地點的成功例子加以說明。很可惜,在沒有正面回應下,只得去信國務院陳述情況!

到底在「一帶一路」下,香港是否如該文所指,能找到更大「用武之地」?文中提到,「一帶一路」就如過往三十多年國家不同階段的發展策略,提供「參與和共用」的機會予香港。

我相信不少港人都樂於見到香港能置身於國家大策略之中,成為重要一員。但見微知著,官員的個人觀念、處事態度及長遠發展目光必須改善,才能趕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