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幾年來的城鄉巨變,許多問題一再浮現。有感性的傳媒人說,他還在想東莞性服務行業裏的姑娘們眼裏的故鄉是甚麼樣?都市叢林裏,她們也許是最不喜歡談論故鄉的人。常人回鄉,是近鄉情怯。她們總是努力將故鄉和熟人徹底趕出日常生活圖境。不是這樣又如何,難道將「莞式服務」向鄉里推而頌之?
一般在外省打工的,隨着春節返鄉大潮結束後,往往也會感嘆:故鄉,我只愛你三天!之後的歲月,又是回到日常枯燥的工作崗位上。事實告訴大家,每年有三天可以感受故鄉的風土人情,還是幸福的,因為未來──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根據天津大學的研究,二○○○年,中國有三百七十萬座村莊;到了二○一○年,這一數字已下降到二百六十萬,這意味着,每天大約三百座村莊消失。
消失的鄉村使學者驚覺:鄉村裏蘊藏着的巨大文化遺產正在不斷的消失!據悉,一項浩大的政府工程收錄了全國範圍內約九千七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歌曲、舞蹈、風俗、功夫、菜系以及戲劇等易受破壞的傳統,其中約百分之八十來自鄉村。
學者感慨,有關文化的表演者在不斷減少。老朽更關心的是,從○一至一○年這十年間,中國農村平均每天就有六十三所小學、三十個教學點、三所初中消失。○一年政府實施「撤點併校」策略,鼓勵農村學生走到鄉中心或城鎮學校就讀,學生上學路程普遍變遠,安全風險和開支都增加,其中造成大量留守(寄宿)兒童,估計有六千萬。這些兒童日常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學校的資源不足、師資欠佳,對他們的成長構成一定影響。
領導人常說不能讓貧困代代相傳,但這些留守兒童明顯輸在起跑線上,他們如何能有「更多公平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