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雖過關 更大挑戰在後頭

立法會經過四十多個小時的激烈辯論後,終於通過《最低工資條例草案》,標誌勞工界爭取權益終於取得了初步勝利。不過,最大的爭議不在於最低工資立法,而在於最低工資應訂於甚麼水平,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稍後向港府提交最低工資水平報告,勢必引發更激烈的爭議,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頭。

目前,就最低工資應訂於甚麼水平,勞資雙方依然各說各話,資方希望時薪二十四至二十七元,勞方則要求三十三元,雙方差距頗大,在各不相讓之下,必定是一場寸土必爭、錙銖必較的攻防戰。當局一向採取和稀泥策略,傾向中間落墨。勞工界已經揚言,如果當局在訂立最低工資標準時偏向資方,不排除會發動罷工抗議。由此可見,通過最低工資立法只是一場戰鬥的結束,另一場更慘烈的戰鬥才剛剛拉開序幕。

有關官員聲稱,最低工資立法是「保障勞工權益的里程碑」,事實恰恰相反,這是勞資矛盾尖銳、社會和諧不再的證明。過去,本港勞資關係相對融洽,貧富差距也不大,不存在就最低工資立法的壓力,但回歸之後,由於經濟環境逆轉,尤其是港府施政無能,致使社會發展失衡,財富分配不公,出現了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的貧富懸殊問題。一方面,百萬富翁人數愈來愈多;另一方面,月入低於四千元的貧困家庭較回歸初期猛升逾倍,窮人總數達到一百二十多萬,平均每五個港人之中就有一個是窮人,因貧窮引發的社會悲劇更是不絕於耳,認同以激烈方式表達訴求的市民快速增加。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港就最低工資立法,可謂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實際上,最低工資是一柄雙刃劍,在保障打工仔的收入不致被過分剝削扭曲,維護其尊嚴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無可避免地令企業的經營成本上升,大量僱用低工資員工的中小企業更是首當其衝。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為了適應最低工資,不少企業已打算見招拆招,力圖將新增加的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最低工資尚未實施,市場上早已聞風先動,加價聲此起彼伏,打工仔未蒙其利,先受其弊。

最壞的情況是,最低工資立法可能觸發裁員潮。已有僱主揚言削減工人數量,或將長工先解僱再聘用,或取消過往的部分福利。表面上看,最低工資有所提高,但如果因此造成更多人失業,而即使能保住飯碗的,其勞動強度、工作時間也會相應增加,打工仔可能得不償失。

不少國家和地區實行最低工資立法,根據各地的經驗,實行最低工資後,除了可能引起裁員潮,最低工資也可能成為最高工資,打工仔的權益未必會得到更好的保障。本港最快明年落實最低工資,屆時會不會重演上述一幕?從目前勞資雙方就最低工資水平進行激烈拉鋸的情況來看,形勢未許樂觀。

香港奉行市場經濟,打工仔的收入水平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經濟發展了,就業職位增加了,打工仔的議價能力自然會提升。反之,在經濟不振、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打工仔要想爭取較高的收入絕非易事。所以,歸根究柢還是要發展經濟,創造就業。除此之外,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有責任利用財政政策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幫助弱勢社群。問題是,港府有沒有能力發展經濟,願不願意扶貧紓困呢?

世上沒有包醫百病的靈丹,若指望最低工資立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在職貧窮問題,很可能是一廂情願。今後,最低工資水平每兩年檢討一次,預料每一次檢討都會引發紛爭,甚至觸發政治風暴,社會將出現周期性陣痛,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