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雞粉和味精,說到有些雞粉即使不含谷氨酸鈉(簡稱MSG,代號E621),卻可能含有其他人工增味劑如E635(核糖核酸二鈉)、E626(鳥苷酸)或E630(肌苷酸)等。這些都是具有「鮮」味的化學增味劑,算是第二代味精。不過,傳統上習慣只把谷氨酸鈉稱為味精,谷氨酸鈉以外的增味劑,便不叫做味精了。
基本上,味精對人體無害、對食物有「提鮮」作用,假如對味精沒有敏感,吃一下也無妨。味精由日本人所發現和發明,他們發現昆布和紫菜等食物中,本身含有大量谷氨酸鈉,這些谷氨酸鈉令食物在鹹、甜、酸、苦味以外,多了一種「鮮」味,於是把谷氨酸鈉提取,作為「提鮮」的調味料。
日本人發現「鮮」味後,利用化學方法用細菌發酵,大量生產人造谷氨酸鈉,成了味精。市面上仍然有些天然味精,是從昆布提取萃取物,加入鹽、植物蛋白及其他天然調味料,內裏一樣含大量谷氨酸鈉,但並不含人工製造成分,因此是天然味精。
有些前輩食家對味精甚為反感,認為味精是妖邪之味,避之則吉。不過,新一代對味精已經不像舊時般反感,例如即食麵普及,人人都知即食麵的湯粉包含有大量味精,一樣照食如儀,反而餸菜中加一點雞精或味精,實屬小兒料,可見現代人大多已不介意吃味精了。
飲食網站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