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後年投入服務的將軍澳醫院產科,因醫護人手不足而被迫延期啟用。由公立醫院醫生組成的產科服務關注組指出,目前醫護人手尚欠一成,而將軍澳區每年新生嬰兒數目未達標準,開設產科服務恐浪費資源。當局順水推舟,聲稱明年檢討醫護人手及產科服務等因素,再決定何時在將軍澳醫院開設產科服務,實際上是將有關服務無限期押後。
其實,將軍澳目前已有四十萬居民,數年後更會增至五十萬,開設產科服務浪費資源的說法實在令人質疑。一直以來,該區產婦只能跨區分娩,不僅舟車勞頓,亦增加安全風險,當局承諾盡快開設產科服務卻遲遲未能兌現,正如該區居民埋怨,醫管局前言不對後語,失信於民。
當然,醫生團體反對在將軍澳開設產科服務,自有他們的苦衷。公立醫院普遍鬧「醫生荒」,婦產科尤為嚴重,若增加新產科服務,勢必從其他醫院抽調人手,攤薄現有資源,進而影響整體醫療服務質素。有業內人士形容,公立醫院服務已經是「三個蓋冚六個煲」,若開設新服務,就會變成「三個蓋冚七個煲」。
要解決人手不足問題,關鍵是加快培養人才。不過,由於培養醫生需要時間,遠水難救近火,引入海外專才便成為公認的捷徑。醫管局計劃以「有限度註冊」方式招聘海外醫生,允許其免執業考試即可在本港執業,雖然初步僅打算招聘二十人,但仍遭到公私營醫療界強烈反對,醫生組織認為,允許海外醫生不參加執業考試,形同放棄為醫療質素把關,勢必影響整體醫療水平。更有醫生代表指出,本港並不是缺少醫生,而是因為資源錯配,才造成「醫生荒」現象。
必須指出的是,目前本港醫生與整體人口的比例並不算低,與歐美國家差別不大,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骨科等醫生與人口比例,已與發達地區看齊,只有精神科較弱。問題在於,本港公私營醫生人手及服務量嚴重失衡,公立醫院承擔九成服務,應接不暇,這從每名病人看診時間平均不到五分鐘可見一斑。由於工作繁重,壓力太大,不少資深醫生流失到私家醫院或獨立開業,專科醫生亦大多在私人市場執業,公立醫院人手愈少,工作量愈重,士氣愈低落,形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港府沒有考慮如何挽留人手,反而揚言發展醫療產業,變相鼓勵私家醫院重金挖角,令問題雪上加霜。
事實上,在公立醫院醫生疲於奔命之際,不少私營醫生的看診量遠未飽和,大有潛力可挖。有業內組織曾進行問卷調查,詢問私家醫生是否願意到公立醫院兼職,近七成給予肯定的回答,其中三成表示每周可抽出十個小時,更有部分表示每周可抽出四十小時。可見將私家醫生的剩餘力量引入公共服務,不失為一個解決方法。
說到底,香港整體上並不缺少醫生,「醫生荒」只存在於公立醫院,醫管局管理混亂,醫療資源嚴重錯配,才是公共醫療瀕臨崩潰的根源。要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先從整頓醫管局架構、改變管理作風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