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經濟互補位 風物長宜放眼量

全球經濟尚未走出逾十年前金融海嘯遺留下來的低增長期,卻又在今年遭逢世紀疫情,旅遊、運輸、零售、製造等傳統行業受創甚深。可隨着互聯網發展日趨成熟,疫情卻為電子商貿、網上教育和醫療、電子遊戲和消閒娛樂等新興產業帶來順水推舟的發展機會。其實,新舊經濟交替並非對立,反而存在承傳互補的關係,正引領全球經濟走上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各方實宜認真思考經濟模式轉變,自可化危為機!

以中國為例,一方面,疫情與貿易戰雙重夾擊下,產業鏈出現劇烈轉變,加上外部需求疲弱,使中小企經營甚為艱難,雖然三月以來疫情已逐步受控,工廠復工,但需求未復舊觀,產出率需更長時間復原。過去,內地當局應對這類經濟危機,總離不開推出「萬億」救市方案,大灑金錢搞傳統基建,可問題是如今經濟發展基點已明顯提升,大興土木又會製造不少「大白象」工程,帶來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及資產泡沫等後遺症,再重施故技的話,一則效果遞減,二則深化結構性問題,最終還是逃不出死胡同。

另一方面,疫情下凸顯了新經濟機遇和活力,有着實際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更促使企業着手檢討實體店、辦公室和人力資源等的重新分配,將對營商、就業和社會資源分布造成徹底深遠的影響。可見,這些年中國努力建設的新經濟發展基礎,是行對了方向,亦印證了為何美國兩年前要發動貿易戰,以圖阻礙中國製造業升級改造。

縱使長遠發展藍圖愈走愈清晰,但在發展過程中,中國亦得吸取教訓,更有前景的產業,得有規劃發展,不能一蹴而就。事實上,新經濟發展前景雖美,惟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到傳統產業乏力和失業等問題,亦不可能完全彌補經濟增長缺口,適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支持傳統經濟重拾動力,為新經濟提供堅實根基,還是有必要的。與此同時,新經濟不能再如過去流於政策口號式、粗獷式、一窩蜂式投資,必須在法規監管、知識產權及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加以配合,行穩致遠,否則離不開投機狂熱、泡沫爆破的結局。

有着十四億人口的消費群,誠然能為中國發展新經濟、應對外部挑戰創造條件。當中國科技企業發展能建基於實質市場需求和自我技術掌握,自可吸引全球資金目光,配合市場化改革和持續對外開放,創造共贏機會,長遠亦自可化解國際利益矛盾,重納共謀發展的正確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