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中美貿易戰已經持續了超過一年半,雖然期間經歷了多次升級,但數據顯示,內地經濟依然平穩,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未有如想像般大。總結首三季,上證指數升逾16%,跑贏美股道指的15%升幅,相信令不少投資者大跌眼鏡。
經過超過十八個月的貿易戰,各國官方的宏觀經濟數據已經齊備,貿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能有較準確的評估。數據顯示,貿戰開打至今,發達經濟體(特別是德國)的增長下滑幅度較大;相反,捲入風眼的中國,GDP增長依然能夠達到官方目標的6至6.5%。
貿戰開打初期,不少分析相當悲觀。固然貿易摩擦直接會減少出口、間接則影響營商氣氛及資本開支,但本欄曾多次強調,貿戰不是世界末日,總體風險可控。主要原因是內地近年積極推動內需,對出口的依賴漸降,現時整體外貿只佔GDP約三分之一,因此美國對華實施關稅,對實體經濟影響有限。
為何內地面對貿易戰衝擊,但經濟增長依然維持?首先要先量化貿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高盛經濟師迪安竹(Andrew Tilton)推算,由首輪徵稅開始計算、截至今年七月底為止的關稅措施,對內地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為0.4%。
貿戰帶來的不明朗因素,使外資減少對內地資本投資,以及中國出口商收縮資本開資等,所帶來的間接影響反而更大。美國聯儲局的一眾經濟師,數周前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分析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該報告指出,貿戰衍生的不明朗因素,大約會拖累新興經濟體0.9%的增長率。
據上述估算,計及直接及間接的因素,貿戰拖低內地經濟增長率約1.3%。中央主要通過適時推出財政及貨幣政策,加上將人民幣適度貶值,成功抵銷貿戰的負面影響、穩住經濟。
今輪刺激措施主力於財政政策,推動減稅降費以保住內需消費及拉動基建投資。內地今年預算赤字2.76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GDP的2.8%,升幅為GDP的0.2%。據IMF分析,若計及預算外的開支,今年擴增赤字的升幅,更相當於GDP的1.5%。
貨幣政策方面亦放寬,貿戰至今累計降準4個百分點,以支援中小企業。惟中央明顯不再搞大水漫灌,依然着力控制影子銀行規模,亦沒有放鬆樓市調控手段。
此外,貿戰至今人民幣累計貶值了約12% 亦對經濟有提振作用,IMF最近研究報告指,貨幣每貶值10%,在未來三年將合共推高GDP增長率1.2%。
貿戰經過多輪升級,特朗普已對所有中國貨徵收關稅(部分暫緩執行),可謂底牌盡出。展望未來,即使再進一步推高稅率,影響力亦會遞減,貿易戰對股市的影響將會愈來愈細。
內地經濟企穩,但美國近期多項經濟數據,包括採購經理指數及非農新增職位皆明顯疲弱,或會驅使特朗普更渴望達成階段性的貿易協議。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