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夾錢海外買樓五大問題

偶然在茶餐廳搭枱進餐,竟然清楚聽見隔鄰兩位茶客談論跟朋友合資買英國樓的經驗。他們是透過成立英國公司,各自利用不同融資方法在不同時間注資入公司户口作為買樓首期。同時,公司需安排按揭借貸,以及尋找租客幫補按揭還款。公司運作一段時間後,他們即發現大量拗撬,可歸納為以下問題:

1. 因各人在不同時間注資,注資金額究竟應以港幣或英鎊計算?應否考慮各人不同的機會成本(利息)及/或實際利息成本?

2. 各人注入公司戶口的資金,到底屬於注資或借貸?有否妥善記錄及要求各股東簽名核實同意?

訂好按揭借貸貨幣

3. 公司按揭借貸的貨幣,究竟應是港幣、美元、還是英鎊呢?安排按揭文件時,是否需要加入借貸貨幣轉換權利呢?若加入以上權利,行使機制應如何制訂?是否需要股東各人確認接受有關貨幣兌換風險?

4. 公司董事須應付大量公司事務及負起個人擔保責任,應否支取月薪?可否以某種權利(例如期權)代替月薪?各股東是否需要簽個人擔保? 擔保是否需要放置上限條款?

5. 一旦有股東未能分擔有關開支,股權怎樣重算?若要求出售股份,應如何計算淨值或剩餘責任?

害怕麻煩的英國樓宇投資者,可能真要另闢蹊徑!

以上意見基於眾多假設,讀者絕不應倚賴本文內容作出任何法律或投資安排。

梁彥穎

羽白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總監

作者:梁彥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