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利率機制改革存隱憂

八月十七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最新的利率機制改革,此舉旨在更有效反映市場的貸款利率,並同時希望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利息趨降,將有助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人行更希望大幅降低中小企業的借貸成本。與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相比,這些企業受貿易戰和經濟增長減慢的打擊更大,而中小企業已成為內地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行希望透過降息提振中小企。

人行在十七日的聲明中表示,將利用基於銀行實際貸款利率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ending Prime Rate,LPR)取代現有的基準利率,為銀行發放新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具體來說,新的LPR由各報價銀行於每月二十日九時前,以0.05個百分點為調整幅度,向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提交報價,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將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計算平均值得出LPR,同樣以0.05個百分點為調整幅度,並於當日九時三十分公布,公眾可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查詢。

降息未必惠及中小企

此舉大幅提高LPR的透明度,讓借貸雙方基於LPR釐訂實際借貸利率,這就好像香港最優惠利率加減(P+、P-)機制。為了更好地反映市場的實際貸款利率,在原有的10家全國性報價銀行的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2家,擴大到18家。新增加的報價行都是在同類型銀行中貸款市場影響力較大、貸款定價能力較強、服務小微企較多的中小銀行,能夠有效增強LPR的代表性。

LPR改革無疑是令利率市場化踏出一大步,但人行亦希望,當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目前存在的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將逐步「兩軌合一軌」,LPR成為市場貸款指標利率,有望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效果。

然而,有兩點值得留意。首先,就算市場利率趨降,亦未必惠及中小私企,當貸款利率真的下降,假若存款利率不變,息差自然收窄,在利潤降低的前提下,為免風險,銀行依然傾向貸款給國企和較大型企業。當銀行貸款予中小企,一定考慮企業自身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和抵押資產質素,中小企在這幾方面都會較大型國企和上市公司為遜色,為保障利潤和平衡風險,對中小企的貸款利率多數會在LPR加上風險溢價(Risk Premium),短期內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幫助不大。

息差收窄損銀行利潤

此外,剛才提及,在存款利率不變的情況下,貸款利率下行可能導致銀行利差收窄,對商業銀行利潤將構成壓力,加上自一三年至今商業銀行的壞帳比率由1%持續上升至一九年三月的1.8%,壞帳餘額同期由5,921億元人民幣上升至超越20,000億元人民幣,當息差收窄,壞帳趨升的壓力下,對銀行運作和銀行體系將產生不利影響。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方向是走對的,但人行必須緊密監察金融市場在新機制下的反應,避免為金融市場帶來不穩因素。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