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針對樓市泡沫推行「辣招」多年,可惜至今香港樓市繼續癲狂,總之愈調控愈失控,顯見房屋政策成效不彰,難為港人日捱夜捱,仍難買到安居之所。正當樓市面對調整的風險日增,政府實需加快覓地建屋,檢討「辣招」利弊,透過優化激活二手市場供應,雙管齊下,以免樓市爆煲造成不能挽救的經濟災難。
香港樓價屢創新高,無論是傳統的淡季抑或旺季,樓價都只得一個方向,就是升升升!港人置業門檻日高,置業變成人生難圓的大事!政府為了壓抑樓市炒風,自○九年開始推出「辣招」,徵收「辣稅」,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以打擊炒風。
所謂的「辣稅」,經過數年實施後,基本上已被市場所消化,無阻海外買家入市。一手新盤名義上提供印花稅優惠,實質將稅項加入樓價內,故見樓價只升不跌。「辣招」下二手市場無法正常運作,更令供應大減,成交向一手市場傾斜,最後的受害者又是用家!
從數字看,「辣招」推出五年,二手成交減半卻帶動新盤交投飆五成,是鐵一般的事實,政府對於壓抑樓市的目標肯定是失敗,確實有需要檢討政策。在這個問題上,政府總是以無意「減辣」作回應,只管引導公眾參與討論長遠房屋政策,遠水豈能救近火,結果自然是無濟於事!
現時全港土地面積中,已開發土地的佔比不足三成,可見設法新增土地供應,是有其必要。香港既不缺土地資源,可單是以公眾利益收回高球場建屋,至今依然是議而未決,毫無寸進,要研究填海和發展郊野用地的難度就更高,反而如何善用新界鄉郊地區大量有工業活動的農地(又稱為「棕地」),做法較可行,惟至今尚未見有定論。
這樣的施政態度,要增加土地供應,只怕沒十年八載難以有結論,這亦解釋了為何愈來愈多沒有足夠能力上車的香港人,仍要冒上加息風險而高追入市,甚至寧可動用家庭資產借貸上車,說到底就是對房屋政策完全缺乏信心,看不到樓價會回落。站在個人、家庭財務槓桿,以至社會穩定的角度,這實非健康現象。
要解決長期建屋的土地需求,特區政府沒有魔術棒,這一點社會理解。可在糾正土地資源規劃政策失誤、加快轉換土地用途和建屋等行政流程、檢討「辣招」並作出優化,以及研徵新稅種以壓抑投資物業需求等問題上,政府還是可以加快多做點實事,無謂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