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量度經濟氣候,或許問問中小企會更清楚。本報直擊經營不同行業的小商戶,聆聽他們的生意起落,發覺部分小商戶竟能夠成為「疫」市奇葩。
連鎖凍肉店店長Tobby表示,在早前第二、三波疫情時,由於不少店舖關門,人們增加在家煮食,所以生意額反錄得三至四成增長。然而,她擔心若經濟繼續下行,大眾將進一步縮減消費,其生意亦會受打擊。
她認為,現時客人的消費力已比早前下降。她稱:「可能係市民財政開始出現問題,客人買餸明顯較手緊。疫情剛開始時,人人不顧一切要塞滿個雪櫃,但依家無咁大反應,通常都食幾多買幾多。」
魚檔老闆林生表示,今年整體生意有增長,第三波疫情期間,生意明顯較之前增加約三成,「之前啲人唔肯出街,多咗人留喺屋企食飯,酒樓生意真係差咗好多,但街市競爭力仲有,街市人流比以前多。」
他續指,第三波後期生意開始轉差,因為大家開始鬆懈,更多人外出食飯,導致買餸的客人減少。不過,近日確診數字急升,他眼見街市人流有所增加。
服飾店老闆洪小姐則慨嘆:「食品生意梗係好啦,我哋呢啲日常生活用品生意點會好?今年生意起碼比上年跌咗20至30%,年頭嗰陣真係極差,嗰時啲人淨係趕住買口罩,無人會買嘢。」她所售賣的貨品除了衣服,還包括毛巾、內衣、襪等,這些貨品的銷售對象主要是學生。她稱:「依家又唔需要返學,變相學生唔需要換季、換底衫,所以流失咗一部分生意。」
生意不好,但業主未有提出減租。她指:「業主無減過租,只係免咗兩個月冷氣費,大約幾千蚊。」但她亦坦言現在生意比年初時有好轉,因為大家開始習慣疫情,會慣性添置一些生活上需要的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