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看風雲:換位思考論樓市前景

筆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在暑假做過信差,公司是經營珠寶店工場和陳列室,每天有多輛旅遊巴士源源不絕送旅客參觀,店員會以人盯人的方式以其如簧之舌慫恿客人盡情購物。筆者發現店員面對不同地方的人,態度並不一樣,日本人最殷勤、歐美次之、而對內地客則接近零反應。皆因日本當時最意氣風發,中國同胞則兩袖清風。時移世易,今天中國則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在這幾年的文章和講座都常常強調,不要老是站在香港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因為香港是國際城市,它是負責服務全球的。最近在講座上聽到有一個朋友提出一個問題:「香港的房屋是賣給誰的?」這個問題看似很愚蠢,但想深一層是非常有睿智的。

倫敦、紐約和芝加哥的物業,銷售的目標對象是誰?是全世界的有錢人!香港也不應該例外。如上述所言,現在全球財富增長最快的地方就是內地,香港物業尤其是豪宅,買家盡是內地富豪,內地人有些想法是外人不能理解的。

來港置業需求不絕

內地人普遍認為,錢能逃出國外才是他們的,才覺得安心,因為他們在改革開放中營商的時候也打過「擦邊球」,和某些官員有過瓜葛而被牽連,千方百計把資產轉移也是人之常情。另外,全球進行Common Reporting System的通報,各大銀行都要定期向各大政府公布客戶的資產帳戶明細,暫時物業仍未在列表中,故內地人首選購置物業。環顧全球,只有香港是同聲同氣,既可作自住用途又可把資產轉換,購入香港物業非常明智。

另外,有些已辦理移民香港手續的人,取得身份證後便即購入物業以作獎勵。因持有身份證便可以七五折購房(不用繳付特別印花稅30%),香港人怎樣也不會有這心態。所以現在會發現很多大型屋苑如九龍站和奧運站物業,香港人才是「少數民族」,大部分住客都操普通話。

表面上看,內地買家仍然佔小數,只不過是表面數字而已,實則他們已換了新香港人身份去置業,實況要親身感受才能得知。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