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換車再加碼 環保政策只講錢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點也不假。年初港府建議撥款一百億元資助車主更換老舊商用柴油車,因業界反應冷淡,當局不得不提出「加碼方案」,將原先資助金額由一成至三成,大幅提高至兩成七至三成三,資助總額增至一百一十七億元。然而,新方案能否成功利誘車主換車,仍是未知之數。

本港空氣污染愈演愈烈,有「墨魚」之譏的商用柴油車淪為眾矢之的,其中又以歐盟三期或之前的舊貨車、小巴、旅遊巴、保母車排放量最大。當局○七年及一○年兩度推出資助換車計劃,資助額分別相當於新車售價的一成二及一成八,可惜成效不彰。今年初,施政報告提出加碼方案,將資助金額擴大一成至三成,但業界仍不收貨,直指資助計劃是「政府出豉油、車主出雞」。經過半年多拉鋸談判,當局昨日推出新方案,資助金額「加碼再加碼」,以一部新車售價超過一百萬元計,車主獲得的最低資助可由原來的十萬元,增至新計劃的近三十萬元,據說成功爭取到部分曾大力反對的業界「轉軚」支持。

港府一向是守財奴,居然一再加碼資助更換舊車,當然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方面,業界強烈反彈,港府不得不跪低;另一方面,市民環保意識提高,偏偏新政府上台一年多施政舉步維艱,在環保領域更是一事無成,早前三個擴大堆填區方案全軍覆沒更令港府備受壓力,灰頭土臉的環境局急於有所表現,淘汰老舊商用柴油車於是成為突破口。問題是,提高資助金額是一回事,車主願不願換車是另一回事,正如業界估計,最終可能只有三至四成人換車,另有兩至三成選擇在領取資助後退休或轉行,也就是說,仍有高達四成車主不為所動。港府以為只要提高經濟誘因就能達到目標,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事實上,綜觀港府近年推出的環保政策,幾乎都是「講金不講心」。從膠袋徵費措施,到今日將公布的家居垃圾徵費計劃,再到醞釀中的舊電器、玻璃樽回收計劃等等,無一不是向市民開刀。港府強調「污者自付」原則,市民必須為較清潔的生活環境付出代價,但為了減少商用柴油車排放,港府卻採取了利誘的方法,可謂自相矛盾。總而言之,港府環保政策離不開一個「錢」字。

無錢萬萬不能,但有錢亦非萬能,雖然市民不介意為了環保付出一定代價,但港府有何承擔呢?最大的問題是,納稅人付出真金白銀,空氣污染問題是否能得到明顯改善呢?

眾所周知,本港空氣污染的源頭除了舊柴油車,亦來自珠三角的工廠及本地發電廠。港府對內地排污無可奈何,對本地污染大戶束手無策,只好推出資助換車、停車熄匙之類似有若無的措施,修修補補,小打小鬧,終究解決不了環境污染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