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放鬆銀根之說,自上季起已甚囂塵上,但一直只聞樓梯響,市場揣測降存款準備金率多番落空,今年初銀行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亦遠低於預期,廣義貨幣供應(M2)增速目標僅百分之十四;種種迹象顯示,憧憬中央鬆閘僅是市場一廂情願。
人行的謹慎或是對發達國家相繼量化寬鬆的回應,日本央行早前將買債規模由五十五萬億圓擴至六十五萬億圓,歐洲的長期再融資操作亦加碼至一萬億歐元,美國在大選年不排除以QE3作最後武器。雖然數據顯示中國外匯佔款正在流走,但仍警惕資金隨時再度湧入,釀成通脹風險。
借古鑑今,金融海嘯由過度槓桿化開始,挽救方法卻是注入更多資金,結果引發更兇更猛的第二波。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可用的招數不多,惟有以債冚債度日,但中國以「穩中求進」走另一條道路。中銀監前主席劉明康表示,不要指望貨幣政策會有很大的放鬆,以大幅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已經不太可能。
每年年初,內地銀行集中放貸已成慣例,但今年一反常態,一月銀行新增貸款僅七千三百億元人民幣,而同月社會融資規模亦同比驟降八千億元人民幣。一月尚可用「春節月」來解釋,日前內地傳媒報道,二月上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新增貸款僅得三百億元人民幣。看來人行是希望改變銀行年初年尾貸款暴熱暴冷的現象,惟要求銀行業自律如緣木求魚,亦令人疑惑是否出現了甚麼亂子?
有分析認為,除假期因素之外,監管指引、貸存比限制及表外融資額受限均是原因之一,但亦引發需求不足、投資減少、經濟轉差等疑慮。中國一月份進出口出現「雙倒退」,外商直接投資連降三個月;被指為「另類指標」的發電量,亦罕見地大幅負增長。中小微企處境水深火熱已為老生常談,中銀監亦早提出銀行重點支持小微企業貸款的要求,但從新增貸款不升反跌的情況來看,小微企業難望獲資金垂注。
當一、二月份數據合併來解讀,經濟可露出較清楚的輪廓,人行暫時以不變應萬變,即使要調整也謹小慎微。「微調」手段並非降低存備率,而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降低一次存備率涉及金額超過三千億元人民幣,人行需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調節,央行票據成為更佳的常用工具。
春節過後,減存備率的憧憬已大為降溫,今年信貸放鬆的力度,相信比市場預期為低。不過,中線仍有下調存備率的需要和空間,中央在控制通脹和貨幣供應上,要明顯取得成效,降存備率不能過遲,否則便錯過了放水救活出口企業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