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協議雖敲定 英國前景仍不明

歐盟與英國周四(24日)達成歷史性的脫歐貿易協議,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現興奮,形容是「取回本身法律和命運的控制權」。事實是,英國脫離最大的貿易夥伴,加上疫情失控的打擊,令經濟前景倍添陰霾。在雙方談判最大障礙的漁權問題上,協議規定歐盟漁船可在5年半過渡期內,在英國離岸6至12海里水域捕魚,捕魚量須減少四分之一,但跟英國漁民組織要求的12海里外水域捕魚,仍有一段距離,同時認為5年半的過渡期太長。

實際上,漁業僅佔雙方經濟比重的很小一部分,「國家主權」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根據協議,歐、英之間的貿易可在「零關稅、零配額」下進行,對於英國的農業和汽車工業而言,無疑是好消息。歐盟對農業和汽車廠商保護有加,特別是汽車業,歐盟對其他國家的進口製造產品,平均徵收3%至4%的關稅,汽車則達10%。

金融樞紐 地位成疑

雖說達成「零關稅、零配額」安排,但雙方畢竟不是處於同一市場,邊境檢查、互相適應監管標準等,將加長貿易所需時間,從而令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英國經濟舉足輕重的金融服務業,相關安排在今次貿易協議中着墨不多,目前外界最關注,是歐盟會否另外發表聲明,承認英國現行金融服務業法規,基本等同於歐盟,但單單是這種不確定性,已足以影響倫敦金融樞紐地位。早前有調查指英國經營的金融服務公司,已將大約7,500名員工,以及超過1.2萬億英鎊資產,轉移到歐盟。

趕及聖誕前夕敲定協議,對於因抗疫不力而被猛烈批評的首相約翰遜而言,無疑可以舒一口氣,但英國的經濟前景,卻無論如何不容樂觀。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日前預測,即使跟歐盟達成貿易協議,英國的GDP仍會額外損失2%。而就國際大形勢而言,現在的經濟由中國(長遠而言還有背後的RCEP)、歐盟和美國3大勢力主導,英國脫歐「單幹」,可說是逆時代潮流而動,難怪有人將這種情況,比喻為「在1989年奉行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