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問政成時尚 公僕丟人又現眼

內地流行電視問政,即讓官員接受民眾的質詢,由電視台現場直播。面對民眾咄咄逼人的提問以及辛辣諷刺的「禮物」,官員們當場面紅耳赤,手足無措,然而節目做完之後,卻一切照舊。

西安「市民電視問政」日前舉辦第二期,西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呂強接受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網友的「考問」。節目以現場播放暗訪視頻和觀眾發問方式交替進行,面對民眾犀利的提問,呂強頻繁以「慚愧」、「痛心」等詞彙回應,而「紅臉」、「出汗」與「尷尬微笑」亦成為其當晚的表情。問政結束後,民眾對該局表現不滿意的佔六成三。

目前全國有二十五個省市進行各類的電視問政,每每節目上演都是民眾戲弄公僕的好機會。比如,南寧市電視問政直播現場,面對曝光的公務員上班炒股、鬥地主、有車一族入住廉租房、蓋一次公章「收費」二千元等問題,多名市民當場批評指摘,其中一名市民還給到場的縣委書記送上蒼蠅拍,期盼這些官員能嚴懲腐敗以正風紀。

民眾質詢 宣洩怒火

四川西昌市「陽光問廉」直播現場,當地村民把一鍋米飯送到西昌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魏明奎的面前問:「這一鍋夾生米飯,味道怎麼樣?」由於電壓不穩,當地村民煮飯經常煮不熟,停電等情況時有發生,對魏明奎早就不滿。而在溫州市電視問政節目現場,鹿城副區長黃定恩收到群眾送上的一個蝸牛玩偶,不滿其主導的公路施工進程緩慢,被市民諷刺為蝸牛工程。

電視問政作為一種媒體參與民主監督的方式,成為百姓宣洩怒火的渠道。問題是,電視問政不常有,政府部門不作為、官員慵懶等問題則常有,真正被民眾質詢的只是冰山之一角。這也說明,國人能夠通過正常渠道有效投訴的機制太少。事實上,對公僕與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監督的手段和渠道,主要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比如搞不搞電視問政、甚麼時候搞電視問政、要「考問」哪些部門、對懶政怠政問題如何處理,幾乎全部由當局決定,市民能參與和決定的事情少之又少。

從全國範圍看,被電視問政的幾乎都是一些芝麻官,那些市長、省長、部長絕少出現在電視問政的鏡頭前,這些高官為何不能在屏幕前亮亮相,接受國人的直接質詢?中國官場歷來有「高官例外論」,比如財產公示,先找一些偏遠地方的縣市作試點,財產公示的都是處級以下官員,而廳局級以上官員卻個個置身事外,結果財產公示試行二十多年,至今無法在全國實施。

上樑不正下樑歪,中國很多問題雖表現在基層,根子卻在高層,當局治標不治本,如何讓百姓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