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漏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大部分患者幼年時沒有病徵,但成年後陸續出現氣喘及心律不整等,死亡風險可較常人高出三至四倍。以往患者只可選擇開胸手術,中文大學醫學院○五年起引入心漏微創導管手術,配合先進超聲波儀器,置入堵塞器填補心漏位置,至今治療七十六人,成功率達九成八,術後兩日已可出院。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余卓文指,約百分之一初生嬰兒有先天性心臟病,以俗稱心漏的心房間隔缺損最常見。他解釋,若分隔心臟左右心房的心房間隔出現缺口,左心房血液會流入右心房及肺部,可致肺壓過高、心律不整及中風。患者成年後會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心悸及容易疲倦等;嚴重個案,即左心房有五成血液流向右心房,若不及早治療,死亡風險可增加三至四倍。
該系副教授林逸賢表示,微創導管手術是先以立體經食道超聲波,確認心漏位置及大小,手術時以導管將堵塞器帶到心房,如打開傘子般填補缺口,期間以心臟內超聲波監察手術位置。治療後心臟細胞會增生並包圍堵塞器,使缺口完全閉合。
截至上月,中大為七十六名心漏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成功率逾九成八,大部分患者只需留院兩日,九成一人於術後半年內徵狀明顯改善。林逸賢補充,餘下一宗不成功個案,因心臟肌肉過鬆,令堵塞器鬆脫,故轉做開胸手術。此外,心房缺口直徑逾四十毫米、有嚴重肺高壓及其他先天性心臟問題的患者,不宜接受微創手術。現時威爾斯親王醫院約有九成心漏個案採用新手術,患者需自付約五萬元器材費。
五十一歲的陳先生約十年前確診心漏,且缺口甚大,本需做開胸手術,醫生於○七年中以面積最大的堵塞器為他進行微創手術,「以前行十五分鐘斜路已喘晒氣,依家無再氣喘,體魄似三十幾歲。」
七十二歲患者黃女士於十五年前確診,在家時以氧氣機協助呼吸長達六年,前年接受了微創手術後毋須再用氧氣機「吸氧」,早前更首次與丈夫到上海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