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哀不可節 變何以順

請傷心人「節哀順變」聽來似是慰解,實質是不近人情。哀不可節,因哀傷乃人類對悲慘事的正常反應,盡情宣洩心中悲憤更是從低落中復原過來的先決條件。勉強把哀傷表達壓下,後果可以是歷久不散的深沉抑鬱。「順變」屬自相矛盾之詞,變乃不符期望、不依慣性之事,何以言順?人只能勇敢面對慘變,最終適應接受,但絕不順心順意,亦難順其自然!上述從哀傷恢復的過程,適用於個人,亦適用於本港正經歷由馬尼拉慘劇引發的集體哀傷。

有論者認為這集體哀傷已持續太久,更指政客利用所有機會傾力演出,包括立法會特別會議,出席個別遇難者喪禮等,務求把港人悲憤無限期延長。我對這種看法不敢苟同,我認為無人有能力故意延長或縮短目下的集體哀傷。

哀傷實質上是同理心的表現。富豪駕私人飛機失事身亡,普羅市民絕對不可能對他寄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哀傷,蓋因大部分市民並非富豪,以私人飛機作交通工具更是做夢也未想過。

相比之下,參加經濟旅行團到菲律賓遊玩,花費在大部分市民能承擔水平,不少市民更曾參加或打算參加行程相似的旅行團。趁暑期將盡到外地輕鬆一下,然後收拾心情迎接新學年到臨,這亦是很多有孩子在學的家庭共同想法。旅遊悲劇收場亦幾乎可在任何普羅市民身上發生,誰遭逢不幸只是或然率問題---他們參加了災難旅行團,我遲來一步有幸參加了另外一團,但是否每次都幸運便無法肯定。

市民猛然醒覺遭逢厄運者可以是自己或至愛,是故哀傷沉重既是為人亦是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