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急功近利不利科研

為何中國的科研土壤仍未能「提煉」有資格獲頒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高錕教授是華裔,楊振寧教授是華裔,但他們當年的研究基地在美國和英國,不是中國。

一位在本地大學工作的物理學家說,香港與內地均太急功近利,不利科研的發展。在美國,許多學者能取得大筆研究經費,可以長年埋首實驗室進行研究而無後顧之憂。這些經費不問成果,不需要說明目標,「隨便科學家研究甚麼」,只有如此包容和自由的環境,才能滋生和孕育不同的想像和創新。

在香港,若學者要取得研究資源,就先要寫計劃書,先量化成果和研究的應用價值,先制訂時間表,並限時限刻交功課。因此,香港能做的科研,並不是拿諾貝爾獎的層次。

再者,有利科研的環境也不能太單一。剛被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的諾貝爾得獎者錢永健教授就這樣說,社會的多元對科研很重要。他在美國的實驗室聘用的人才來自五湖四海,正是他們的背景差異讓團隊間有不斷的撞擊,擦出火花。

大環境以外,科研需要「有夢想」的年輕人,但香港的大學生非常「目標為本」,成績好的都修讀金融,確保「搵到食」,很少學生選擇純科學,因為科研人員賺不到錢。因此,縱使年輕人對科學有興趣,急功近利的社會不讓興趣萌芽。

我問學者,高錕教授獲諾貝爾獎後,選讀物理的年輕人有否增加?他說,沒有。明白了。急功近利是香港人的基因,也許我們要承認這基因,也不要奢望香港能在科研的領域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