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這次電費加幅不算太大,但小數怕長計,尤其是公用事業與民生息息相關,加電費後各行各業的成本亦隨之上漲,可能觸發新一輪加價風,最終的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金融海嘯襲擊之下,大部分打工仔的收入減少,支出卻在不斷增加,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
中電解釋,為了達致政府訂下的明年減排目標,必須在燃煤機組增設減排設施,以及為香港引入新天然氣氣源進行前期工作,均涉及龐大投資。在商言商,根據年初落實的新利潤管制協議,電力公司可以賺取最高百分之九點九的回報率,電力公司為環保減排而增加投資,並因此增加電費,似乎無可厚非。
這就引出另一個議題,環保沒有免費的午餐,企業要達到減排目標,必須購買新設備、引入新技術,或者使用更清潔的能源,樣樣都要錢。市民要享受新鮮空氣,要重見藍天白雲,不但要改變生活方式,還要付出金錢代價。不過,環保是大眾的事,因推動環保而上升的成本理應由政府、企業及消費者共同來承擔,這才公道合理。然而在香港,所有因環保而增加的成本多是市民買單,企業承擔的部分太少,港府更是一毛不拔,甚至以環保為名加稅收費,大發橫財。
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早前港府以減少使用膠袋為名推出膠袋稅,每個膠袋收五毫,一年收入相當可觀。根據取之於環保、用之於環保的原則,有關收入應注入專項基金,再用於環保事業,但港府不顧反對聲音,執意將膠袋稅撥入庫房,而這些錢將來作何用途,當局卻沒有交代,不能不令人懷疑港府是否以環保為名,行自肥之實。
慳電膽事件更加轟動一時,今年施政報告中,港府沒有提出任何扶貧措施,只是建議兩電公司向全港二百多萬家庭每戶派發一百元的慳電膽現金券,並允許兩電加收電費以彌補部分成本。換言之,有關慳電膽的成本完全由企業及市民共同負擔,政府僅動動嘴皮子,不費一分一毫。其實,慳電膽現金券計劃所費不多,對坐擁龐大財政盈餘的港府而言,不過九牛一毛,可惜,港府為自己人加薪豪氣干雲,但被要求為環保出力出錢時,卻一再暴露葉公好龍的真面目。
這次也不例外,市民要求港府謹慎處理加電費的申請,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卻稱港府已做好把關工作,修訂電費到合理水平。其實,先前傳出中電要求加價百分之二至三,而最終加幅與預期相若,根本無法體現港府如何「做好把關工作」。說到底,港府所謂推動環保,只是自己出口,由市民出血,港府早前提出十九項減排措施,無一項不是打市民荷包的主意。
說話的巨人,往往是行動的矮子,全球氣候會議正在丹麥召開,全球領袖都踴躍出席以示重視,而曾蔭權卻拒絕前往,甘當「氣候逃犯」,足證港府搞環保只有口號,從無實際行動。怕只怕,市民為減排付出昂貴代價,但本港的環境卻未見改善,藍天離我們愈來愈遠,那才叫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