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舉行的庫存商品博覽會由十月一日起至昨日,一連五天在廣州錦漢展覽中心舉行,共約二百個攤檔,吸引多名港商參加。據內地傳媒報道,部分港商不滿主辦單位安排失當,宣傳不足,原先聲稱每日能吸引三萬人次進場,但實際每日只有一、二千人參觀,人流疏落,貨品的滯銷情況幾乎檔檔可見。港商於是聯同其他內地參展商拉起「血本無歸」及「還錢」橫額,以示抗議。
本報記者昨日親身到展覽場地視察,發現攤位分配「立立亂」,乾、濕貨品並無分開擺賣,這邊廂賣恤衫,那邊廂是家品店的煮食爐炊煙四起。被主辦商稱為「庫存盛宴」的展覽地,原來是商場地庫,展出的貨品包括珠寶首飾、衣服、食品、家電、廚具和手提電話等,是名副其實的散貨場,惟場內卻只有兩扇門,阻礙人流出入。
展覽前一周始通知改場地
「無規劃、無宣傳、無人流!」來自香港的廚具攤位負責人胡青宜批評,展覽場地原本並非在錦漢展覽中心,而是較為著名、人流較多的流花展覽館,但主辦單位卻於展覽開始前一星期,才通知他們需改場地,「好失望,根本貨不對辦,我見流花館規模大先參展,以後唔會貿貿然返內地做展覽,即使半個月租金收五千都唔會去做。」
胡又指,是次展覽總開支達三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租金便花了逾六千元,但最終可能要虧蝕六至七千元離場,可謂血本無歸。他慨嘆,本想為成立僅一年的品牌在內地提高知名度,結果卻「嘥錢、嘥時間」,奉勸其他港商日後到內地參展時要更小心謹慎,「寧願使多啲錢,參加貿發局主辦嘅展覽,會可靠啲。」
「庫存商品」被誤為賣貨尾
另外,曾到內地其他省市參展逾十次的一家香港醬油店,亦是參展商之一。負責人陳先生表示,每日營業額平均只有數百至一千元,但參展成本就要五萬元,預料要虧蝕兩至三萬元。他批評,主辦單位對展覽欠缺宣傳,展覽名為「庫存商品」,實為「改錯名」,「人哋會以為係賣貨尾!」
而另一名同樣來自香港的海味店負責人李小姐則是首次到廣州參展,她已「打定輸數」,預計五萬元成本「賺唔番」。她更直言對內地展覽商已失去信心,「主辦單位又宣傳唔夠,之前去深圳參展,個場因人流不足,主辦單位退番一半租金,但呢度企硬唔賠,將來都唔敢再去內地參展!」
「港商的確要小心啲!」香港中小企聯合會副主席佘繼泉表示,近年到內地參展的中小企愈來愈多,但不少展覽場的經銷手法與港商期望有差距,「有啲港商諗住去推廣品牌,但其實個場係散貨場,所以參展前要分清楚唔同展覽嘅性質。」他又指,主辦單位突然違約改變參展場地,手法粗劣,建議港商先研究主辦單位的往績才參展,「租金比較平,可能會係有問題。」
事實上,香港貿易發展局亦經常在內地主辦展覽會,二○○七年至今,共組織逾九百個香港品牌北上作展覽推廣,如杭州、廣州、武漢等地方,下月亦會在重慶舉辦展覽,並有超過三百個香港品牌參與。
經濟調整期難關有排捱
一場金融海嘯吞噬不少中小企業,內地珠三角更一度出現港商工廠結業潮。一年過後,環球股市回穩,各國的出口定單雖略為回升,但本港中小企指出,目前全球經濟正處於調整期,預計要到明年中出口情況才有改善,「難關未過仲要捱。」
中小型企業商會永遠會長吳宏斌表示,金融海嘯爆發期間,部分小規模或經營加工等落後產業的工廠經已被淘汰,雖然今年中出口定單微增,但大部分是食物、成衣等必需品,其他如珠寶首飾等高消費品,定單數量僅及金融海嘯前的三、四成,「今次個浪咁大,至少要兩、三年先能夠完全消化。」
料明年春後有好轉
吳宏斌指出,去年因經濟衰退以致各類貨物的需求大幅減少,歐美等國剩餘很多「貨尾」,即使近月經濟有改善,市場仍要消化大批餘貨,故補單數量沒顯著增多,反而一些新興市場如中東國家、俄羅斯等的需求回升較快,「現時全球經濟仍屬大調整期,預計明年春節後出口定單才逐步上升。」
傳有主辦單位取走租金失蹤
內地市場龐大,參加內地的展覽會是港商北上發展的最直接途徑之一。惟近年內地的展覽會屢被批評「貨不對辦」,一個在深圳剛結束的農產品展銷會,亦因人流太少,主辦單位需退回五成租金給參展商。本港展覽業人士提醒,參展前應多作查詢,並選擇有商譽的展覽商較有保障。
內地每年至少舉辦四、五千個展覽會,規模大小不一。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直言,會展業在內地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當中不少人是渾水摸魚,「將宣傳做到很大,但實則效果很小。」他更聽聞有主辦單位在展覽開幕前,拿走參展商租金後便去如黃鶴。
應選擇有商譽展覽商
朱裕倫建議港商在內地參展時,應選擇由香港貿易發展局或內地省市政府所辦的展覽會,較具成效及有保障。同時應避免選擇小型或經驗較少的展覽商,「對主辦的程序未必太熟悉。」他亦指,港商參展前要多作資料搜集,小心解讀展覽會的名稱,如今次的「庫存商品博覽會」中的「庫存」二字,「一睇就知是散貨場,性質是用來清倉派貨。」
圖/文:探射燈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