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市民海嘯敬老政府涼薄現形

政府多年來一直被轟對長者的援助不足,在金融海嘯下更見涼薄;但人間有情,即使面對經濟不景氣、收入減少,仍然有人願意在人海中默默奉獻,每月一次請長者食自助餐和盆菜,更派發罐頭乾糧,盡一點綿力為長者帶來溫飽及歡愉。平凡的市民能無私敬老,更凸顯政府無能冷漠。有志願團體更批評,政府長期漠視對長者的照顧,已屆「人神共憤」的地步,慨嘆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長者要溫飽及有尊嚴地生活,竟然會是那麼遙不可及。

■文:杜寶琪 圖:張琦

兩鬢斑白的他,大啖大啖的品嘗着多年未吃過的咖喱蟹;身形佝僂的她,品嘗着從未喝過的冬蔭功湯。一百二十位長者於上周六,在太子一間泰國餐館免費享用自助午餐,他們望着幾十款美食,人人胃口大開,更有長者哄鄰旁長者試食雪條,充滿歡笑聲。

「對上一次食自助餐喺十幾年前,估唔到今日又有得食,而且仲係免費添,真係好開心,我平時好少出街食嘢,喺屋企煮一碟豆角炒肉片,就吃足三餐。」八十一歲獨居長者鄔婆婆,有四名女兒,其中三名已婚搬出,她與二女兒相依為命,但二女在六年前因肝病逝世,現只剩下她獨居油塘的公屋單位。

經濟差 想食二手飯都難

鄔婆婆女兒去世後留下價值三十萬元的投資產品,原以為可以夠她餘生使用,但金融海嘯下投資變成廢紙,現時每月只靠一千元生果金過活,一切開支慳得就慳。「今日呢一餐,令我暫時忘記孤獨及貧困。」鄔婆婆享受地說。

「見到長者咁開心,我都好感動。」泰國餐館負責人Helen指出,經濟不景氣之下,無工作能力及缺乏家屬照顧的長者,生活更捉襟見肘。「經濟好嗰陣,都有長者喺食肆搵二手飯食,依家經濟差咗咁多,想食二手飯都無咁容易。」她說。

盼其他食肆加入援助行列

Helen一直希望為長者服務,惜苦無渠道,後來知道有朋友主動聯絡長者服務團體,並為他們提供金錢和物質等支援,遂加入敬老行列,每月為長者提供一次免費自助午餐。她指出,自助午餐每位八十六元,每次招待一百二十名長者,約等於萬多元的營業額。雖然每月一次「零收入」,但可為眾長者提供兩小時的溫飽及歡樂回憶,Helen認為非常值得,更希望其他食肆也加入援助行列。

除Helen外,經營顧問公司的張偉昌亦於去年十一月起,每月自掏腰包萬多元為長者提供盆菜宴,更在宴後派發罐頭、即食麵及食米等。事實上,金融海嘯已令張偉昌公司的生意跌兩成,但他卻確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確:「日本經濟持續衰退多年,唔少長者不敵困難及喺缺乏關愛下自殺,我唔希望呢啲悲劇喺香港發生,希望盡一己綿力,讓本港長者感受到人間有情。」

政府懶理長者 人神共憤

他坦言,有見政府對長者抱着愛理不理態度,遂集結一批有心人,令眾長者渡過經濟難關。此外,他希望藉此作榜樣,讓兩名兒子學懂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

防止虐待長者協會會長趙傑文指出,市民即使肯捐錢做善事,也以兒童為主,為香港作出幾十年貢獻的長者卻被視為「過去式」,對他們的援助愈來愈少,而政府提供的服務更見不足。去年四月,政府錄得逾千億盈餘,但曾俊華拒絕調高十年未加過的生果金,半年後,政府認同加生果金,卻又建議引入資產審查制度,遭社會狂轟。該會副總幹事余嘉龍認為,市民出錢出力為長者帶來歡樂,更凸顯政府漠視長者的態度,已屆「人神共憤」。

「莫講關心長者,就算基本嘅需要,政府依家都做唔夠。」余嘉龍又說,領取綜援的長者,繳交水電煤等雜費後已所餘無幾,靠生果金或傷殘津貼生活的長者就更慘,由於不合資格到食物銀行領取食物,部分只有靠拾荒維生。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指,政府一直致力建設關懷長者的社區,並透過「左鄰右里」計劃鼓勵鄰里互助,去年更加強外展服務,接觸了逾七千名獨居及隱蔽長者,較預期一年接觸六千人的目標為高。

親人關懷比財富重要

不少子女以為為年邁父母提供一切生活所需,便算是孝順。但心理學家吳兆新博士指出,對長者來說,親人的關心比一切來得重要,得不到關愛的長者,就算生活再富裕也不會開心,那些生活貧乏又缺乏關心的長者就更慘,他們一時感觸,隨時會萌自殺念頭。

吳博士解釋,部分長者可能在年輕時獲高薪厚職,生活多姿多采,但退休後一切歸於平淡,更可能在缺乏生活寄託及健康轉差下,產生負面情緒。同時,部分長者自我價值低,將自己視為廢物或家人負累,極需子女關愛。

「莫講話嚟探你,就算打電話嚟關心你,一年都無一次!」七十四歲獨居長者陳世德沮喪地表示。陳伯有兩名兒子,但目前獨居油塘一個兩百多平方呎單位。他表示,年輕時為養活一家六口,辛勞工作,沒料到晚景會這樣淒涼。他喃喃地說:「我從來無打過佢哋(兩名兒子),點解佢哋會咁討厭我呢?」

長者自殺率偏高
子女多加留意可防止悲劇

「主動求助嘅長者好少,加上佢哋選擇嘅自殺方式多屬致命,至令到長者成為本港自殺高危組群。」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香姑娘指出,據死因庭資料顯示,在○七年,十至十九歲自殺組群只有二十二人,但六十歲至六十九歲自殺長者有八十九人,而七十歲以上的自殺長者更達二百零四人,長者自殺組群比年輕組群高出逾十倍。

香姑娘又指,雖然部分長者自殺前並無厭世表現,但有相當部分的長者,反映在行為或身體機能上,例如經常慨嘆和埋怨身體不適。她提醒為人子女者,當發現長者出現以上情況,便要多加留意,及早制止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