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衣食足知榮辱

幾天前在家看了一個資訊性節目,主題是幾遭殺校的鮮魚行學校推出食物獎勵計劃,幫助貧困家庭。一般人都會覺得,一再面臨殺校的學校不會是甚麼好貨色,但從電視節目看來,又是另一番景象。

鮮魚行學校收的學生一半是來自綜援家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他一半學生的家境也不會是富裕的一群。現時教育基本上是家長代子女出征,專題研習固然是由父母幕後策劃,考試測驗前也是由父母督師;父母忙碌者,多請補習老師代勞,尤其是中產階級,總之都難逃教育壓力。政府之前提出的所謂終身學習,大概可以如是解釋。

學生家境欠佳,其實已經完全失去後援,他們的父母沒有受過正式教育有之,為口奔馳、一天工作十二小時有之,又或者老夫少妻,夫婦離異。這種情況,唯一對學生的支援就來自學校。

鮮魚行學校的做法就是向社會籌集一些資金,購買日常食品,例如即食麵和罐頭等,獎勵每周交齊功課的學生,結果成效奇佳,許多問題學生都有明顯的進步。

這個現象,說明了就算在香港這樣一個富裕社會,那些生活的必需品竟然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般學校也有用貼紙或文具來做鼓勵,但都只是錦上添花,罐頭和即食麵才是雪中送炭。這些小朋友的家庭經濟是在甚麼水平,可以想見。

這個節目之所以拍得好,是因為觀眾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探討問題。其他學校,尤其是直資和貴族學校的學生,更應該從頭到尾看一遍,叫學生把鏡頭前那隻開了口的皮鞋和自己的名牌波鞋比一比。

節目出街後,最大贏家肯定就是鮮魚行學校,校方不但不用再愁遭殺校,捐款也會源源不斷;輸家相信就是教育局,如果當年真的殺了這間學校,這群學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