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回應問題時指出,中國經濟今年必須處理好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三者的關係。在這三者之間,必須走出一條光明的路子,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由金融海嘯刺激經濟,到成功復甦,中國一直處於全球的讚揚聲中,又因為彼消此長的關係,中國許多經濟微觀環節,被戴上世界第一的高帽。溫總理的回應提示了兩點,一是中國經濟未消除二次探底的風險;二是處理經濟維穩、調整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係,這個大難題恐成二次探底的深層原因。
如果說,金融海嘯對西方經濟強國,主要是金融的震盪和衝擊,對中國就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衝擊,衝擊暴露了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三不」缺陷。當然,美國或歐洲一些國家亦有同樣問題,需要得到調整,甚至有很大的緊迫性。比較起來,中國調整的困難要大,過程要長及更艱苦。同時,國際經貿的衝突及政治博弈,嚴重干擾中國的調整進程,增加調整的困難。
中國經濟防範二次探底,以及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意味着退市要謹慎,不能急進,使中國平衡信貸和經濟保持增長、避免資產泡沫,成為重要的決策取向。然而上月通脹突然攀高,把中國再次推入負利率狀態,增加了退市的壓力。中國內部較深層矛盾,譬如發展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會對政策取向造成衝擊。內地樓市降溫困難重重,可以看出由資源配置到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平的後果,謀平衡信貸及經濟增長,避免資產泡沫談何容易!
此外,來自外部衝擊的壓力亦不小。一方面針對中國頻掀貿易戰,國外保護主義壁壘林立;另一方面醞釀向中國發動匯率戰,藉以壓迫中國出口,強化自身優勢。以美國為例,為促成其國內無就業復甦,轉向創造就業的復甦,華府決意奉行投資及出口帶動經濟,重返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美國作為最大經濟體,轉型的發展模式與中國處於對撼的形態,並基於此一背景,以匯率戰向中國進迫。這種形勢,使中國想獲得調結構的穩定空間並不容易。
整個世界處於動盪的經濟形勢中,各國謀求復甦過分依賴外來的需求,以達成有利的條件,中國承受匯率的壓力,不僅來自美國和歐洲,甚至來自新興發展國。當前匯價壓力之大,有如中國不讓人民幣升值,不犧牲自身的發展,就會與世界為敵。中國已跌入自己宣稱的大國責任陷阱,被國際曲意解讀為,中國只有樂意讓人民幣升值,才算負起國際責任。在如此強的外來衝擊之下,中國真能頂住壓力,自主人民幣匯價穩定嗎?相信很難。
金融海嘯改變着世界,不難看到的是,金融系統貪婪依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議題日趨政治化,各國更自掃門前雪。這種形勢已難建立起和諧的合作關係,任憑中國怎樣落力推銷互利雙贏,都難敵此大氣候。這無疑應當喚醒中國,爭取和諧的國際合作,更多只是良好的意願,國際間冷酷的現實,更多是爾虞我詐,中國要為迎戰做好準備,若不能化解國際的衝擊,二次探底、貽誤復甦、惡性通脹都可能降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