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鰭吞拿值萬金 禁令難望遏濫捕

《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日前於卡塔爾揭幕,全面禁止大西洋產藍鰭吞拿魚出口的建議成為焦點,作為全球最大吞拿魚消費國的日本早就明言不會理會禁令,若其他捕魚大國跟隨日本決意與大會「作對」,禁令便形同虛設。歸根究柢,隨着日本飲食文化走向全球,以及老饕對貴價吞拿魚的鍾情有增無減,衝着濫捕而來的自發性行動,難以抗衡利益至上的商業運作。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藍鰭吞拿魚在北美市場只屬下價魚,與今天每條動輒賣得數萬美元的情況可謂差天共地。一本叫《壽司經濟》的著作指出,當年日本航空一名高層為了解決飛北美線貨機返程載貨量不足問題,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補救或為時已晚

鑑於日本對本國近海出產的藍鰭吞拿魚求過於供,而北美市場的藍鰭吞拿魚卻是供過於求,配備完善冷藏貨運設施的日航貨機,將日本電器和貨品運往北美後,可在回程時順道將大西洋產的藍鰭吞拿魚運返日本。

該書作者指出,在七十年代中,超過九成加拿大飛日本航班的載貨全屬藍鰭吞拿魚,而在往後二十年,向漁民收購大西洋產藍鰭吞拿魚的平均價格上升了一百倍。

更重要的是,跨國吞拿魚貿易的蓬勃,也令日本以外地區對吞拿魚愈加鍾愛,激起全球對吞拿魚的需求。

全球各地的吞拿魚漁獲運往日本後,再從日本出口至全球各地的奇怪現象,可見吃吞拿魚文化始終以日本為中心。

日本事先張揚表示會行使保留權利,甚至採取不理會態度,可見大會通過禁令的成數頗高。

不過,由於禁令只限制跨區貿易,「本區捕獲本區食用」未受影響,觀乎吃吞拿魚文化早已在海外扎根,再加上愈貴愈要吃的消費文化大行其道,禁令對紓緩濫捕作用有限。

正如日本指出,減少捕釣配額更能保護藍鰭吞拿魚,但問題是,大西洋藍鰭吞拿魚的活動範圍極廣,可從西大西洋游往地中海,並非寥寥數個國家守規矩就可以遏止濫捕。

有評論指大會往往等到某一物種瀕臨滅絕才急謀補救對策,但由於該物種數量已跌至低得不能再低水平,補救為時已晚,今次大會極其量只能減緩藍鰭吞拿魚數量下降速度,像吞拿魚、馬林魚、劍魚等體形巨大的魚類被捕撈得七七八八,國際社會討論藍鰭吞拿魚保育問題之同時,也是時候關注體形較小魚類的捕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