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的嚴重旱情,竟掀起與東南亞四國的外交風波。湄公河委員會(MRC)召開首屆高峰會議,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與會四國指中國在湄公河(中國境內稱瀾滄江)上游修建水壩,導致下游水量減少,加劇四國的旱情。雖然中方否認有責任,但有分析指四國可能趁機要求中國提供更多資金援助,以換取共同合作開發和分享水資源。
中國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巡視員陳明忠,昨日在泰國海濱小城華欣舉行的湄公河委員會國際會議上重申,湄公河幹流水量減少和水位下降,主要是當地區域性乾旱氣候引起的,中國瀾滄江水電站運行對下游水量減少沒有影響。
今次會議是湄公河委員會(MRC)成立十五年來的首次峰會,預計峰會為期三天,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四國領導人將會出席,中國、緬甸則以觀察員身份派代表與會。法新社指出,會議將討論中國水電站是否導致湄公河水位下降,與會的東南亞國家代表更會向中國施壓,可能要求中國提供資金,即付出更多的錢,來換取合作開發和分享水資源。
針對各國的指摘,陳明忠於首日會議引用大量數據反擊,他指湄公河全長四千八百八十公里,於中國境內部分約佔全長的四成四,但出水量僅佔全流域的一成三。瀾滄江來水減少對下游影響有限,亦與瀾滄江水電站運行無關。他強調,瀾滄江水電站可實現「削峰補枯」的功能,為下游防洪抗旱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中國於湄公河上游,亦即雲南省內建成的漫灣、大朝山、景洪水電站,均為日調節電站,沒有調蓄能力,出入庫水量平均。至於在興建中的小灣水電站,在進入枯水期後一直未蓄水。
陳明忠強調,湄公河流域近月降雨異常偏少,去年十一月以來,泰國清盛和老撾瑯勃拉邦水文站的降雨量已連續大幅低於平均水準,故認為湄公河水量和水位下降,主要是當地區域性乾旱引發。
MRC秘書處首席執行官布特,於會議展開前亦表示,各國並未對中國水壩是否影響湄公河生態做過調查。各國只根據目前的水量紀錄,作出可能因中國水電站影響的推斷。他又坦言:「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水壩,湄公河很可能在今年一月就會出現缺水問題。」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