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實施16年的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一再出現漏洞,繼早前有人以家居廢物掩蓋建築廢料蒙混過關逃避收費後,本報日前連日直擊,粉嶺有回收場每日約30架次載有建築廢料的泥頭車均直入堆填區免費通道。知情人士踢爆,該回收場每日有近200噸建築物廢料免費倒往堆填區,估計每日逃避向環保署繳交4.2萬元廢物處置費,令政府庫房每月少收126萬元。業界直指現時廢物處置收費界線含糊,存在灰色地帶讓人逃避法例。環保署承認,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減少抽查進場車輛,並證實有關回收場沒有在該署開立處置廢料繳費帳戶。議員直斥事件令人嘩然,必須嚴肅跟進及懲治有關人士。
去年本報踢爆有夾斗貨車司機將家居垃圾鋪在建築廢料斗車上,再駛進堆填區免費傾倒,當時環保署職員已是「眼盲睇唔到」。近日本報接獲讀者報料,指粉嶺一回收場明目張膽將建築廢料直接駛進堆填區傾倒,堆填區職員疑收取「着數」並無阻止。
該回收場專門向回收小型承辦商收集建築廢料。現時環保署就惰性建築廢物收費為每公噸200元,該回收場就以每噸160元,即較政府收費價便宜兩成的價錢,吸引個體戶運送建築廢料前來回收。記者連日追蹤,發覺該場每日進出車場的小型貨車逾50架次,按每輛車載5噸廢料計算,估計每日收取個體戶的回收費約4萬元。
知情人士透露,該場每日出動6至7輛,載重約7噸的泥頭車隊,將建築廢料運到新界東北堆填區當普通廢物免費棄置。按正常收費,每輛車需向環保署繳1,400元棄置費,按一天30轉車計算,則需付4.2萬元。但知情人士直指,懷疑有人收買堆填區職員,當該場的車隊駛到時,職員卻刻意「手鬆」不去檢查有關車輛,讓車隊駛進不收費通道,便可省卻棄置費。
記者日前鎖定一輛屬於該回收場的泥頭車,直擊其駛進回收場後,由挖泥機將大量瓦礫及砂石等建築廢料,夾雜卡板、窗框及木板等垃圾放進車斗中,然後該車經沙頭角公路直駛往新界東北堆填區,泥頭車到達堆填區外圍後,堆填區職員並無檢查該車輛,便讓其駛進屬免費的非建築廢料通道。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主席李志輝直指,現時運往堆填區棄置的建築廢料需付費,惟工商及家居垃圾則免費,而建築廢料或工商垃圾界線含糊,如一塊卡板可被視為建築廢料或工商垃圾,或令欲逃避收費人士有機可乘,他促劃一廢物處置費,堵塞目前漏洞。
議員柯創盛直斥相關做法令人嘩然,如有人因收受利益而給予特別通道承辦商,從而令回收場車輛豁免收費的行為是絕對不能接受,政府必須嚴正處理及深入調查並要正面回應。而執業大律師陸偉雄則指,涉嫌違反《防止賄賂條例》,一經循公訴程序裁定,最高罰款100萬元及監禁10年。
本報致電相關回收場查詢,職員對有關事件支吾以對,並指負責人不在場即掛線。
環保署發言人承認,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減少抽查,並在堆填區共進行280多次抽查,拒絕36架次可疑車輛。過去3年,成功檢控兩名堆填區使用者,另有一宗個案在處理中。發言人又指有關回收場沒有在該署開立處置建築廢物繳費帳戶,該署會就事件作進一步調查及跟進。而違反《廢物處置(指定廢物處置設施)規例》,最高可判處罰款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