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廢料任倒 回收政策徒勞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施16年的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一再出現漏洞,有回收場泥頭車載有建築廢料,竟然可以直入堆填區免費通道,除了把關不嚴,亦懷疑有人收受利益徇私!

環保署於2005年實施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為推動建築廢物生產者減少製造廢物,規定生產者在堆填區內傾倒建築廢物前,需預先開立帳戶並按比例繳費,由每公噸71元至200元不等。自收費計劃實施,送往堆填區的建築廢物大幅減少近60%,但並不代表問題減輕,反而是非法處置變得猖獗,不少建築公司、承辦商及裝修工人將建築廢料隨處丟在偏僻地方,例如斜坡及村路盡頭,或在表面鋪上泥土掩飾,以堆填的方式清理,除污染環境外,更會出現山泥傾瀉的危機。去年本報更踢爆有夾斗貨車司機將家居垃圾鋪在建築廢料斗車上,再駛進堆填區,藉此逃避收費,環保署職員竟然視若無睹。

環保署職員慣性「隻眼開隻眼閉」,本報連日直擊,載有建築廢料的泥頭車直入堆填區免費通道,未受阻撓。該回收場位於粉嶺,較政府收費價便宜兩成的價錢,吸引個體戶運送建築廢料前來回收,估計每月賺取數以百萬元計。而該場每日約有30轉車建築廢料倒往堆填區,按正常收費,一天需付4.2萬元,一個月應付逾120萬元。然而懷疑有人收買堆填區職員,當該場的車隊駛到時,職員不去檢查有關車輛,放行車隊駛進不收費通道,便可省卻巨額棄置費。

環保署承認,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減少了抽查堆填區進場車輛,而過去3年僅檢控兩名堆填區使用者,相信實際違法當遠超此數。更驚人的是,原來相關回收場沒有在該署開立處置建築廢物繳費帳戶,一直以來都是倒「霸王廢料」,政府庫房每月被變相「打劫」逾120萬元。一間回收場可以這樣猖狂,其他人都會有樣學樣,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是串謀集體詐騙庫房。

環保署打着如意算盤,人家也是會盤算,加上3年僅檢控兩次,被罰的機會既然這樣低,小小的罰款便當作經營成本。要解決非法棄置問題,還要加強執法和監察,提高檢控數字和效率,並要加強罰則,以達致阻嚇作用。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環保署應該徹查事件,向公眾交代,有需要轉介執法部門跟進,絕不能姑息養奸,令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名存實亡。

政府徵收建築廢物處置費,以為可以減輕堆填區負擔,又增加收入,一舉兩得,可是卻是自欺欺人,除了因為把關漏洞處處,也是因為法例存在灰色地帶,工商及家居垃圾可以免費,而建築廢料或工商垃圾界線含糊,如一塊卡板可被視為建築廢料或工商垃圾,令欲逃避收費的人士有機可乘,泥頭當家居垃圾送往堆填區。為了堵塞目前漏洞,必須劃一廢物處置費,早日實行家居垃圾徵費,據聞最快2023年才實施徵費,中間這幾年空窗期,又是叫市民忍受垃圾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