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人不利己 淪洋廢膠中轉站 港臭名遠播

全球每年製造約90億噸塑膠垃圾,惟當中只有不足10%可回收,不少發達國家為降低成本,選擇把不可回收的廢物出口到東南亞地區棄置。香港作為亞洲的自由貿易港,成為大批廢物的中轉站,更被國際刑警及聯合國點名批評,可謂損人不利己。為了打擊此不法行為,國際組織已立法規管廢塑膠貿易,今日生效,香港也制訂了相關指引。綠惜地球昨促請當局做好把關,加強抽檢貨櫃,杜絕禍根。

內地今起禁廢紙進口 港府無策

另外,內地今日起全面禁止廢紙進口,港府也無對策,環境保護署只稱會與內地部門保持溝通,協助業界開拓其他出口市場。政府也計劃設立現代化紙漿生產設施,預計2024年或之前開始運作。有出口商批評政府資訊混亂,業界難以適從,一方面囤積廢紙,卻出口前路未明,預計將出現廢紙圍城的情況。

國際刑警於2020年8月發布關於廢塑膠市場的犯罪趨勢報告,揭示中國在2018年禁止進口塑膠廢物後,東南亞成為新的垃圾場,而香港作為各國廢物轉口港,去年分別成為越南和泰國、菲律賓的第2及第3大廢塑料來源地。而且,全球廢塑膠貿易額預計將由2016年的348億美元,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500多億美元,吸引非法分子分一杯羹,把轉口港偽裝成廢物來源地,再運往落後地區。

此外,聯合國《巴塞爾公約》轄下的工作小組也指出,羅馬尼亞曾出口逾百個廢礦渣貨櫃至廈門港被拒,貨櫃輾轉運到香港,滯留4年才運走,反映香港垃圾貿易自由港的角色。

東南亞國家退貨 港硬食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楊日輝認為,由於港府不力,當東南亞國家加強抽查、退回有害或虛報的廢物,香港就被當成來源地,「硬食」垃圾貨櫃,例如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去年退回14個塑膠垃圾貨櫃,其中一半留港處理。貿易商在港註冊,一旦廢物被發現、退回,運費和時間成本都毋須由垃圾來源地承擔。

為打擊發達國家傾倒廢塑膠到落後地區,《公約》今日實施規管塑膠貿易條文,約180個國家達成協議,出口塑膠垃圾前,需得到接受國同意。環保署也制訂了相關指引,設立申報機制。然而,美國作為香港最大的廢塑膠來源地,2020年首10個月進口6萬8千噸廢塑膠、佔總進口25%,卻非締約國之一。

環團倡加強抽檢美貨櫃

楊日輝建議當局嚴格執法,加強抽檢美國貨櫃,防範美國經香港轉運塑膠垃圾;一旦發現違規,應盡早對外公布。同時,大型船公司應拒絕接載廢塑膠貨櫃,合力打擊不法行為。

海關表示,在進出口廢物管理方面,環境保護署執行《廢物處置條例》,負責監管廢物的進出口活動。海關與環保署,以及海外執法機關一直緊密合作,攜手打擊越境轉移廢物的非法活動。在截獲懷疑非法進口廢物時,海關會按程序將案件及相關檢取之物品,轉交環保署跟進調查及檢控。

環保署則稱,在過去3年(2018至2020年),聯同海關抽檢了約2,600個貨櫃,當中約3成為廢塑膠貨櫃。期間共退回300個廢物貨櫃回出口地,主要涉及受管制廢物,如廢印刷電路板、廢平面顯示屏等。環保署在海關協助下,於2019年及2020年分別成功檢控61及58宗非法進口廢物,較2018年的43宗顯著增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