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知職工盟建議明年加薪幅度平均應不少於百分之五,除維持薪酬的實質購買力外,亦追回歷年來工資與生產力增長的部分差距是為了甚麼。
大家都見到,受環球經濟周期和中美貿易戰拖累,本地生產總值升幅自去年第四季起已顯著放緩;至今年中,政府試圖鐵腕鎮壓反修例運動,不但激發民眾奮起抵抗,同時亦重創香港經濟。預計明年上半年香港經濟仍然疲弱,貿易、零售和餐飲業經營環境尤其嚴峻,消費的意欲行低。
雖然市面瀰漫一片淡風,但倘若僱主飲鴆止渴,短視地透過裁員、減薪應對不景氣,效果只會進一步打擊市民的消費信心和意欲,好容易造成惡性循環,加劇陷入長期衰退的風險。
再者,今年下半年經濟急轉直下,主要原因是政府以警暴製造動亂所致,我感覺到商界一直縱容或默許當權者的鐵腕政策,亦屬難辭其咎。倘若要打工仔女凍薪甚至減薪替政府和商界埋單,只會加劇民憤,不僅對當前政治危機火上加油,亦令疲弱經濟雪上加霜。
所以可以負擔的僱主,能夠提供略高於通脹的加薪幅度,不但是香港經濟實力可以承受,同時亦有助穩定民心,讓經濟盡快重拾動力。首先,雖然經濟收縮令大多數企業盈利倒退,但不少仍錄得可觀利潤,有能力合理地調高明年薪酬。
另一方面,市場工資理應反映勞動生產力水平,但本地實質工資卻長期落後生產力及人均產值增長。自金融海嘯以來,香港整體生產力上升接近兩成六,但同期工資增長卻不足百分之八,兩者相差超過十八個百分點,其中零售和運輸業的差距,更是接近六十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從整體經濟層面,工資水平仍有很大上調空間。
剔除政府一次過紓困措施的影響後,預計今年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約百分之三點五。我認為建議明年加薪幅度平均應不少於百分之五,除維持薪酬的實質購買力外,亦追回歷年來工資與生產力的部分差距。
至於個別企業的薪酬調整,須視乎其實際經營狀況,資方應向工會及員工交代公司的業務和財政狀況,並透過集體談判跟勞方釐定加薪幅度。職工盟提醒僱主切勿獨斷獨行,單方面決定薪酬條件,否則只會傷害勞資關係,不利企業的長遠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