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鎮暴紓困

林鄭政府的第三輪經濟紓困措施比起施政報告為佳,後者只是抬捧樓價,把有利民生的因素抵銷掉。而這輪紓困措施涉及二十億元,前兩輪則涉及一百九十一億元。前兩輪措施的錢投入之後,顯不出作用來,這新一輪的措施規模較小,即使直接投入經濟的前線,作用也不可能明顯。

政府的紓困措施集中於供應面因素,希望可以從補貼成本來維持經濟增長。但是,香港現時的問題是需求萎縮,成本下降不會用價格因素來刺激需求復增,理由是需求萎縮來自政治不穩,不是經濟性的市場變動。政治不穩對需求打擊是積累、連鎖的,打擊的是外地遊客來港、外資投入,以及本地居民的消費意欲。

政治不穩帶來治安問題,交通堵塞停頓,街道上的不安全,即使暴亂變成周末新常態,也難保其他日期、時段不會隨時爆發暴亂。暴亂演變為打砸燒店舖和途人,危害的風險極大。

為避風險,店舖不營業,消費者不消費,即使政府與業主減免舖租,店舖成本降卻缺乏銷售需求,也一樣難以維持。店舖維持不了,就業也自然喪失。暴亂衝擊最前線的旅遊、零售、交通,便一波一波地擴及其他行業。而市場氣氛惡劣,暴亂止不了,避險的心理加強,就連與暴亂沒有直接連接的金融業也陷於衰退。金融業交易下跌,自然相關的專業行業也難逃惡運。由政治不穩觸發而來的連鎖打擊,可以單由政府投入公帑減輕企業營運成本來克服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三輪紓困措施和財政預算案的相關措施,可以提振本地經濟百分之二。然而,他一是高估了從減低成本入手的措施的作用,靜態數學模型實際上解釋和預測不了現實經濟,政府措施落實也因為官僚主義而有重重阻礙和推延;二是低估了政治不穩帶來對現實經濟和內外市場信心打擊的破壞程度。

香港經濟依政府說,第三季已進入技術性的經濟衰退,企業虧損、失業等惡性因素正逐步浮現、惡化。假若政治不穩繼續下去,問題會更加嚴重,損害更難修復。

政府為甚麼迴避暴亂帶來政治不穩、經濟衰敗的當前問題呢?暴亂可以視而不見、會自動消失嗎?

與其花逾百億元公帑卻杯水車薪,救不了經濟與民生,倒不如花一、二十億元即時擴大警隊鎮暴的裝備力量,迅即把暴亂鎮壓下去,省掉百多億元公帑和免除廣大市民的痛苦困難。按經濟計算,鎮壓暴亂的效益在千億元以上,捨此而執着紓困措施是本末倒置,香港政府與社會是愚蠢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