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租金、生活費貴絕全球,貧富懸殊世界第一,「居大不易」;法治淪亡、政府施政失效,曾幾何時的人間樂土,滿城都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少人因而萌生乘桴浮於海之念。
根據保安局估算數字,去年約有七千六百名港人移民外地,較前年的六千五百人大增一成七。保安局指出,香港居民離境外遊時不需向政府申報外遊目的,故當局沒有港人移民外地的直接統計數字,當局是按向警方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的數字等資料,估算港人移民外地數字,而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目的亦包括海外升學。
東晉時代陶淵明(潛)棄官歸田園,返鄉途中寫了一首《歸去來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官場虛偽,爾虞我詐,不如歸去,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陶淵明亦有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五首,紛紛擾擾、惶惶恐恐過活的人,對「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會十分嚮往,但詩人歸田園後一樣不得安寧。陶淵明歸隱後第三年,一場大火把房子燒了,隨後幾年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十分坎坷。陶淵明在現實中找不到理想國度,惟有在創作中虛擬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人間無淨土,何處是桃源?
陶潛《桃花源記》千古傳誦,令人神往。說的是武陵有位漁人,在一條河的上游忽見一片絕美的桃花林,便把船扔下,走到盡頭,一座高山擋住去路,漁人見山有洞,就鑽了進去。眼前是個美麗新世界,土地平坦、房屋整齊、水池清亮、道路四通八達;男女老幼,淳樸善良,種地採桑、歡歌喜舞,人人快樂。漁人更被邀宴,住在「世外桃源」的人告訴他:祖先為避戰亂,秦朝時就來到這裏,已和外界隔絕多年,根本不知秦朝後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住了幾天,向這些快樂熱情的人告辭,後來,他順着走過的路再尋桃花源,已不可得。
《桃花源記》描繪一個沒有國家、沒有政府、沒有戰亂、沒有天災人禍,到處充滿和平、幸福、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雖是詩人的烏托邦,卻反映了他對現實的不滿。
八十高齡遭逢文革浩劫,被迫害至死的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也曾對《桃花源記》所描繪的美麗新世界信以為真,將陶淵明的「桃花源」加以「考據」,說是在弘農和上洛之間的塢堡。「人間無淨土,何處是桃源?」這不但是千幾年前詩人的幻想,也是近代中國顛沛流離的知識分子的悲鳴。
正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香港曾經是一塊與中國大陸只有咫尺之遙的淨土,今天卻淪為「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