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輔助教育已成學界新趨勢。「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耗資二千三百萬元,發展了一套虛擬實境(VR)系統,學生只需戴上眼鏡便可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透過虛擬的耳聞目見深入學習,靈活吸收知識。該項計劃由去年八月開展,為期三年半,預計有十二間學校的初中學生參加,參與人次達七千,該計劃將開放VR教材給學界,預計受惠人數將達兩萬人。有中文老師則指VR系統有助學生學習興趣,寫作較細膩及真摯的文章。
該計劃由中大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CLST)主辦,昨日舉行啟動禮。系統設計了九個以香港不同地區為題的單元,包括深水埗、西貢、沙田、屯門、南區等地區,內容包括介紹當區歷史等。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有份合辦計劃,該校中三學生二至三月已完成深水埗區的單元課程,中文老師曾笥湲介紹,相關課程先教授文體、地方歷史等知識,之後讓學生閱讀文章,再以VR遊覽相關地方,最後進行討論及寫作。曾表示,以往上課時學生較為被動,戴上VR眼鏡後,他們可自選觀賞角度,更感興趣,亦更勇於分享所見所聞。
曾坦言,不少學生作文均有「取材單一、細節唔足夠」的缺點,文憑試寫作能力卷閱卷員報告亦指出,學生對人物和場景的描寫較為粗疏,她認為問題源於學生缺乏觀察生活的細節,學校又無法帶學生走遍各區,VR系統便突破了時、地限制,如深水埗單元的VR場景包括了鴨寮街、布棚、夜間地攤等,不少學生平日從未走訪這些地方,VR讓他們可慢慢探索,產生作文靈感,藉此寫出較為細膩及真摯的文章。
該校學生賀佩儀參加了計劃,賀家住深水埗,但區內一切只感習以為常,透過VR第一次看到夜間地攤時,賀才發現有不少基層長者需賣二手貨維持生計,平日走過的鴨寮街從沒仔細一看,但VR讓她看得更細緻,她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可憑想像力創作,但環境描寫則需要實地觀察,以往寫作總有「捉唔到重點、浮現唔到環境」的疏離,VR教學則可以彌補這些弊病,冀高中課程亦有VR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