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疲軟欠反省 最大隱憂在後頭

今年首季香港經濟增長僅百分之○點五,創十年新低,更是連續兩季經濟增長出現倒退。面對經濟景氣轉弱,港府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一味歸咎於香港未走出中美貿易戰的陰霾,這種誇大外圍因素的做法,再次反映港府怨天尤人、一味等運到的懶散作風。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昨日就首季經濟表現不理想解畫,承認百分之○點五的經濟增長幾乎等於零增長,而貿易及本地消費都下跌,是因為受到中美貿易戰的拖累。為了證明並非只有香港經濟表現疲軟,他強調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不僅中美貿易受挫,全球經濟增長也被拖慢,迫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對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誠然,兩隻大象打架,附近的草地都會遭殃。中美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兩大經濟體陷入貿易戰爭,且此戰拖了一年之久尚未見分曉,其他地區不可能獨善其身,但也沒有必要過分誇大其負面影響。可以見到,作為貿易戰的兩大當事國,美國首季增長了百分之三點二,而中國更增長百分之六點四,表現不俗,比預期要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由百分之三點五改為百分之三點三,下調幅度有限;與香港同為開放而細小經濟體的新加坡,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僅百分之一點三,但仍然比香港好得多。

全球經濟均受到中美貿易戰拖累,但香港則是表現最差的那一個,這又該如何解釋?為甚麼每當外圍經濟出現風吹草動,無論是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十年前發軔於美國華爾街的全球金融海嘯,還是今次的中美兩強相爭,香港都是受創最重,處於無險可守的境地?

香港經濟脆弱,隨波逐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自身。香港產業結構單調,除了金融就是地產,「塘水滾塘魚」。雖然歷屆政府都強調推動經濟轉型,從董建華的「這個中心那個港」,到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的「做大做闊」,說時頭頭是道,做就有心無力,至今一事無成。今屆政府更加不堪,所謂發展創新經濟,無非是成立幾個基金及象徵性撥款而已,並沒有全盤的規劃、設計、支援及執行體制。單看香港投入於科研的資金不足經濟總額的百分之一,與深圳的百分之四相差懸殊,就知道港府對創新有多少承擔。

創新經濟之路愈走愈窄,土地緊缺對經濟及民生帶來的掣肘卻愈來愈大,更不說香港貧富懸殊加劇,窮人超百萬之眾,當中產為上樓而節衣縮食,當房租吃掉無殼蝸牛的大部分收入,當大部分打工仔都有後顧之憂,誰還敢隨意花錢呢?消費力不振,又哪來的經濟增長?

如今港府將恢復經濟增長的希望寄託於中美停止貿易戰上,更是一廂情願。中美妥協的前提是中國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外資將無阻礙地進入中國,到那時候,香港這個所謂「超級聯繫人」也就失去存在價值,國際金融中心徹底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