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仔成日痛,腸胃又反覆,一時便秘一時腹瀉,就是困擾都市人常見腸胃疾病「腸易激綜合症」症狀。此病至今未有特定治療方法,僅能靠藥物紓緩,但成效不佳,服通便藥引來腹瀉,食止瀉藥就得便秘。浸會大學及中文大學於是從中醫藥入手,合作研發出新的中醫藥方,改善脾胃虛弱及肝氣失疏問題,前期臨床研究證實較西藥有效。
本港腸易激綜合症發病率為百分之七,以女士及年輕患者較多。病人出現的綜合性症狀,最常見是腹痛、腹瀉、便秘及大便性狀異常。若持續三個月每周至少一次腹痛,並伴隨上述情況,就可界定為腸易激綜合症。浸大中醫藥學院講座教授卞兆祥表示,該病成因不明,但與精神壓力、腸道菌群結構及內分泌有一定關係,素體脾虛、痰濕內阻及情志不遂均會導致脾胃虛弱及肝氣失疏,繼而發病。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教授胡志遠說,現時西醫主要透過藥物紓緩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多以單一西藥治療,例如病人肚瀉就處方止瀉藥,便秘就用通便藥,但此方法效果不佳,因該病患者容易反覆出現腹瀉及便秘,便秘者用了通便藥有機會腹瀉,腹瀉病人用了止瀉藥反會便秘,過往研究指八個患者僅一個對藥物有效。相反,中藥是多方面改善症狀,比較全面,而且能長遠控制病情。
浸大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心及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合作改良中醫傳統治療腸易激的方劑,以白朮、白芍、厚朴、薏苡仁、火炭母、訶子及延胡索製成新藥方「仁朮腸樂顆粒」,該純中藥沖劑有健脾疏肝、行氣、利濕、止瀉及止痛功效。團隊在前期臨床研究發現,服此藥病人,症狀改善程度達到五成二,西藥組則僅改善三成二,而中藥明顯降低內臟敏感性,在改善腹瀉及腹痛的功效明顯。
卞說,團隊已為藥物申請專利,通過進一步臨床試驗後,料兩至三年後能推出。目前正開展第二期大型臨床試驗,會招募三百九十二名十八至六十五歲受試者參與為期十八周試驗,費用全免。受試者需被中醫診斷為「泄瀉」肝鬱脾虛,且過去三個月每周腹痛至少一次;過往沒有嚴重病患及中藥過敏史。如欲查詢該臨床試驗詳情及報名,可致電3411 2699或3505 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