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寶庫:食物致敏原新檢測 改善脫敏治療效果

在香港,約有5%兒童曾出現食物過敏的反應。而在美國,受食物過敏影響的人口多達一千五百萬,兒童佔4%,當中又以五歲以下的兒童佔多。根據澳洲的研究顯示,花生、堅果、貝類水產的過敏個案升幅最高,而其他常見的致敏原還包括牛奶、雞蛋、黄豆類、小麥、魚類及海鮮貝殼類。

食物過敏的反應可分為即時性、延緩性及混合性三種。即時性反應是指吃了有致敏成分的食物,刺激身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E),肥大細胞產生大量的組織胺反應,誘發血管性水腫、蕁麻疹、嘔吐、腹痛與腹瀉等。情況嚴重者可引致呼吸困難、神志不清及過敏性休克。延緩性反應如濕疹、嘔吐及腹瀉等,同時會影響身體及發育,不得不正視。

如果懷疑有食物過敏,可接受皮膚點刺測試、免疫球蛋白IgE過敏血液測試、成分診斷及食物激發測試等,確認致敏原。而最新的發展是採用致敏原組成部分作檢測,以區分反應是真正的致敏成分,或是由於食物的交叉反應誘發,可提高診斷準確性及區分病情的嚴重性。新一代的驗血測試也可預計患者痊愈的機會,對於脫敏治療的研究也提供了幫助。

幼童半歲起應試不同固體食物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證明,幼童在大概六個月大開始嘗試不同種類固體食物,可減低長大後食物過敏的機會。至於如何應對及管理食物過敏,醫學界也有最新的指引,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三月十六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對抗電子煙及食物過敏》健康講座,三月一日開始在網上www.med.hku.hk/publiclecture 接受登記。詳情請致電3917 9212查詢。

莊俊賢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