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去年成立的「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日前向教育局提交報告,當中包括建議教資會資助的八間大學,其附屬自資部門脫離八大,並與其他自資院校一同納入同一條例規管。有業界人士擔心,自資部門與八大「分家」或會拖低質素,因為附屬自資部分原本可與大學共享資源,「分家」後未能發揮大學的品牌效應。
教協會長馮偉華認為,一些附屬大學的自資部門,其學生可以使用大學設施,共享教學資源,惟與大學脫離之後,就未能資源共享,亦未能發揮大學的品牌效應,從而拖低院校質素。從資源角度,現時自資院校面對資源不足問題,因此港府應加強對這些院校資助,令他們與其他自資院校公平競爭。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成員何詩慧對於報告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感到失望,着墨在行政監管、公平性、勞動市場需要的資源,但完全沒有提及學費減免、擴展學券、提升學生在院校參與度及監管教學質素等問題。她舉例指,現時學生背負學債問題嚴重,雖然港府對入讀自資學士學位推出三萬元的學券,院校紛紛加學費,當局亦沒有監管院校學費調整,院校本身調整學費的透明度不足。
小組報告指出,若收生人數持續並遠低於院校目標,則可視作取消註冊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阮博文認同,收生人數不應視作取消院校註冊的唯一因素,應同時考慮在學生人數少的情況下,教學質素、設施配套和學生體驗等有否受到影響。為應付未來自資院校收生「寒冬」,他認同當局放寬招收境外生比例,如招收內地生由現時的一成增至兩成。
小組主席張炳良昨表示,期望未來就讀教資會資助大學,與就讀自資院校就讀的學生的學費相若。至於業界建議放寬院校招收內地生的上限,張認為短期的幫助有限,而他估計收生不足情況會在二○二二年後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