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教育的轉變

當知識是唾手可得的時候,教育的重心便不是教導知識本身,或怎樣找取知識的方法,而是培養學習的心態與習慣,讓學生自我學習,以至建立起終身學習的基礎。這樣的目標轉變對現有的教育制度會有巨大的衝擊,實際上屬顛覆性的改變。

這樣,教育便不再是考試。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評審,評審是把學生定出高下。但是評審的標準是否合理呢?一時的評審可決定學生的學習進程嗎?現時評審的最大問題是為了篩選,把成績低的學生排除,建立起標準化的階梯來塑造學生。這其實是大眾生產方式的複製,與東西方傳統的教育制度、原則相違背。科技手段從屬於標準化的篩選方法,奢言質量管理,而不是從屬於學問、從屬於學生個人化的學習能力、傾向與條件。

網絡化的知識傳播,掃除了學位、校舍、老師乃至經費的限制與障礙,便從根本上取消篩選的理由。學生學習的進程可獲即時了解,但了解的目的不是將學生排名次,而應是就其學習情況作出扶助。每個學生都有其長短,有其不同的步伐,乃至情緒、家庭與成長的困擾。促使他們學習,便不是標準化的填鴨式強迫。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與學校的角色轉變、家長亦可擺脫分數的束縛。

這些變化是返回教育的基本點,國際學校等也嘗試回歸,只是在政府官僚管治下的大中小學教育還是死不改變,以為標準化大眾生產方式便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