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標準行人路成致命陷阱!深水埗早前巴士剷上行人路慘劇令大眾關注行人路安全,有地區人士直指,行人路過窄容易肇禍。本報記者追查發現,港九新界多處交通黑點,行人路面均不符合規劃署的建議,不少更較相關標準窄近五成。每到繁忙時間,行人路人流如鯽,不少行人被擠出馬路,險象環生。學者直斥,政府規劃道路時「以車為本」,忽視行人角度,擔心慘劇隨時重演。
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在一般商業或住宅用地,若繁忙時間行人流量每分鐘達一百人以上,行人路的闊度應有四點五米;而人流量為八十至一百人人次的路段,闊度亦須有三點五米;至於六十至八十人的路段,行人路的闊度則應有二點七五米。記者日前分別往元朗大馬路(青山公路元朗段)、深水埗欽州街及長沙灣道交界、中環德輔道中及上環永樂街,量度行人路面的闊度和統計人流,發現均不符合該署準則。
其中元朗大馬路及大棠路交界,在日前下午三時左右,路面已經擠滿附近商店和住宅的人群,及來往輕鐵站的乘客。記者在輕鐵大棠路站對開的行人路面量度,每分鐘錄得八十人次以上,但路面闊度卻只有二點七二米,比相關標準的三點五米窄逾兩成。部分行人被迫走出馬路邊緣。而大棠路一段人次同樣達八十人以上的路面,闊度更只有二點○八米,比標準窄四成。行人摩肩接踵,每逢有輪椅、嬰兒車等使用者行經,更會出現「大塞車」。
元朗區區議員黃偉賢指出,大馬路一帶是區內的交通樞紐,商業活動頻繁。區內現時人口大約六十萬,未來元朗周邊將有多個住宅項目落成,預計未來十年人口將增至一百萬。而早前區議會就區內交通及行人路擠塞,要求擴闊部分狹窄的行人路段,但黃批評政府一直不肯作全面規劃的「大手術」,又以擔心收窄行車路為由反對擴闊行人路面。他直言以未來十年的人口和汽車增長情況,「我真係想像唔到元朗嘅車同行人係點樣可以負荷到!」
此外,屬於交通黑點的深水埗欽州街及長沙灣道交界,下午五時許已經聚集大量下班人潮。長沙灣道一段行人路每分鐘有逾百人經過或等候過馬路,但闊度卻只有三點二八米,比相關標準的四點五米窄近三成。不少行人為爭取有利位置過馬路,不惜企出馬路,與巴士擦身而過。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認為,有關車禍部分緣於行人路狹窄,令行人難以走避,盼有關部門能擴闊行人路面多一點五米。
港島亦有部分行人路面闊度不符合相關標準,如中環德輔道中一段行人路,中午繁忙時間錄得每分鐘逾百人次,闊度只有二點三米,比相關標準窄近五成。不少途人因前面的行人步速緩慢,而走出馬路「超前」。而上環永樂街的行人路段,午飯時間每分鐘亦有近百人經過,闊度只為二點六米,比相關標準窄超過四成。不少途人在沒有設置欄杆的位置走出馬路,令本來繁忙的十字路口交通更為堵塞。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直指,行人路若不能負荷行人流量,行人便有機會走出馬路,對他們構成潛在風險。他建議可以收窄部分車流量較低的行車路,減低路面車速,確保行人安全,惟需視乎各區的規劃。
運輸署發言人承認,深水埗、元朗及中上環均屬早期發展的路段,部分行人路的闊度未必完全符合現時相關標準,亦難以進行擴闊工程。發言人又指,如有關地點進行重建,該署會鼓勵發展商將建築物後移,騰出空間擴闊行人路,並鼓勵參考相關標準。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