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早前有消息稱,港府大手筆預留約六億四千萬元舉辦三百多項活動,嘩!多到連建制派都話政府有「篤數」之嫌,一些無關慶回歸嘅項目都算在內,難怪有論者認為節目應重質不重量,與其濫竽充數,不如用多點心思在人心回歸工作上。
國人喜歡形式主義的面子工程由來已久,這種面子工程,依老朽觀察,無非是視覺效果造成吸睛的圍觀現象,另一個作用便是點綴盛世,博在上者一笑。講開製造吸睛,明人劉元卿於《應諧錄》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張詡子的人,新製了一張漂亮的床榻,希望被人圍觀,不惜裝病臥床引人來看;然而一山還有一山高,來探他病的一位朋友更高招,穿上新襪子的他故意撩開下襬,翹着二郎腿坐在床上,因為這是唯一能讓人圍觀襪子的方式。
至於用作點綴盛世的門面工夫,更可謂史不絕書,像隋煬帝當年一行巡幸至燕支山,為了彰顯天朝上國在開拓西域事業方面的顯赫功績,大臣裴矩將這次巡幸打造成一場表演,他對西域諸國國王啖以厚利,誘使他們來朝見大國天子,更從附近的武威徵調了一大批群眾;而為了彰顯中國之盛,圍觀群眾由當地郡縣長官嚴格監督,換上光鮮亮麗的服裝。這或許是全世界第一次由官方組織群眾演員上演的圍觀大戲。而清朝康熙皇帝巡幸江南,當地官員精心組織的圍觀民眾排成了「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如此明顯的點綴盛世雖然肉麻,不過博得皇帝一笑,目的達到,擦鞋有理!
近年港府因工程延誤而追加的撥款動輒以百億元計,花六、七億元搞回歸二十年慶祝活動,其實小菜一碟而已。不過老朽始終認為,政府與其做咁多門面工夫,不如多做實事,掃清港獨,並將佔中大惡及幕後最大金主繩之以法,這更能爭取人心回歸。